有数据显示,上海每年约有2.8万例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事件,其中约有七成发生在居民社区。为了重点攻克“黄金四分钟”急救薄弱点,今年上海将居民小区和重点场所增配AED纳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提前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

“大家看,AED包里有两个电极片,上面这层膜在使用前必须撕掉,否则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

浦江镇浦航七居委里,最近刚刚配置了AED,这两天,他们又特意请来五院的医生,手把手教部分居民和居委工作人员操作。
闵行区浦江镇浦航七居委卫生干部程贝露说:“大家都知道急救有‘黄金四分钟’,四分钟后大脑就可能受到不可逆的伤害。我们的优势就是地理近,人都在小区里。在120赶到之前,我们可以作为重要的急救补充力量。”
闵行区浦江镇浦航七居委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顾幸福补充道:“我们社区老年人比例接近一半,所以居委本身也必须掌握这项技能。”

AED 就是自动式体外除颤器,可以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AED的广泛配置和普及应用,可以为这些心脏骤停患者争取“黄金四分钟”的抢救时间,大大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此前,上海已经在包括地铁、车站、体育场馆等区域,对AED进行了普及配置,并在紧急时刻成功挽回过生命。

“师傅,能听到我讲话吗?醒醒!” “第二次按压后,建议电击。”

这是发生在今年8月15日的一幕,在地铁15号线双柏路站,一名乘客突然昏厥、心跳骤停,轨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拿来了站内的AED设备,一人跪地做心肺复苏,一人操作设备、准备电击。紧急施救了约3分钟后,乘客缓了过来。到120赶来时,乘客已恢复生命体征,并送医院继续治疗。当时参与施救的林宋赟和严一杰,其实都是第一次用AED进行急救,当时的紧迫感,至今两人仍记忆犹新。
“直面生死,谁都会紧张。”多职能队员林宋赟回忆,“我们一直按AED的提示操作,直到乘客缓过来,我才松了口气。”多职能队长严一杰则表示,站里所有上岗满一年的员工都接受过培训,“集团要求每个班次至少保证有两人持证。”

今年,上海首次将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场所增配AED纳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操作培训也在不断推进,今年8月,上海还成立了“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将考证场景拓展到社区。
“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急救培训导师王梦捷强调:“我们不仅要教技术,更要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能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并正确使用AED。”

确实,不少学员都表示考出了证书后,很久不用难免会忘记。为了让急救本事“关键时候能救命”,闵行区还会组织已持证的居民进行复训。
急救学员顾晓辉坦言:“如果不熟练,心里就没底,真遇到事会犹豫要不要上前救人。”闵行区浦江镇社事办副科室长徐波表示,反复训练就是为了让大家在危急时刻敢于出手。

培训、考核、持证、复训,都是为了让AED不仅是增设设备,而是能够通过布点的完善和急救技能的普及,建立并夯实上海基层急救网络。
闵行区卫健委医疗应急科科员姚逸骏介绍,每台AED都接入后台系统,每天自动检测,一旦被使用过,就会有专人更换耗材。公益项目培训运营主管杜庆明透露,目前全市已培训近2万名急救志愿者,目标是7万人。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增8190台AED,配置水平已突破每10万人50台,近8.4万人接受了AED操作急救培训,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
为了破解AED“配而不用、用而无效”的难题,市医疗急救中心还在加紧建设“AED一张网”平台,并即将接入随申办的电子地图功能,实现设备查找、导航、呼救一体化响应。AED的广泛配置和普及应用,将在关键时候争取“黄金四分钟”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守护市民的生命安全。
| 编辑: | 张予洋 |
| 视频编辑: | 朱玲敏 |
| 摄像: | 唐晓蒙 |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