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个超级大IP,在本周又以一个新举动刷上中国文博界首页新闻。
这次故宫上新的不是雪景、灯展,不是火锅店、咖啡馆,也不是文创产品,而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的“看门人”!
4月8日,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退休了。这位“网红”院长自带流量,在他“延长版”的七年任期里,干得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看门”,而是为故宫打开大门!向城墙之外释放出的,是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而接替单霁翔,履新故宫博物院第七任院长的是谁呢?是位年轻13岁,同样有着工科博士标签,西北戈壁滩的“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是继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后的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4月8日,晚上19点11分,有人拍下了这张历史性的照片。单霁翔和王旭东并排坐在一起,墙上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八个大字,忠于职守,牢记使命。
王旭东院长甚少在公开场合发言,然而就在两个星期前,我们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之巅,与上百名敦煌文化爱好者一起,与王旭东院长有一场春天的“约会”。“当时的春天,到了敦煌第一眼看到那种无以言表的美,就被深深吸引了,再也没有离开过。”王旭东院长把他在敦煌莫高窟的感概带到了上海,分享了保护和研究的成果,也聊起了那些守望的岁月。
我们之间的这场对话,也许能回答“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王旭东”这个问题。
当看看新闻knews的记者问起,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又是推广敦煌文化的一个最好的时代,您的使命和责任到底是什么?王院长回答说:“我的使命,实际上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使命,但是敦煌研究院作为一个机构,它把它的使命会通过我这个院长要呈现出来,最大的压力实际上还是保护的压力。就是因为她,毕竟是一千多年了,比较脆弱的遗产,她来自自然的因素人为的因素。”
王旭东自认,4年的任期,跟敦煌研究院75年的发展相比,真是不值一提。但是前任的那些精神力量,始终在激励着他对敦煌文化一再保护、研究,和弘扬,支撑他这个“扫地僧”坚守事业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重。
任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文创的发展是他工作的重心。他觉得,开发敦煌石窟的价值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外界的关注度高了,保护这些文物的意识才会越强。但从长远角度考虑,保护显然更为重要,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份遗产已经1000多年了,我们今天做了几十年甚至几年了,根本不敢高枕无忧,恰恰是始终要把这个螺丝要拧紧,因为他比较脆弱,他是个老人。”王旭东坦言,有些需要预防性保护,可能还需要抢救性地保护,这些保护的手段究竟是不是能够延续时间,效果会不会延续得很长,他们现在都不敢说。
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更多的普通观众,即使不能走进石窟,也能感受到莫高窟的魅力。王旭东努力让敦煌石窟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的敦煌,已经不再是高深晦涩、冰冷幽暗的石窟,2018年首创的“夜游莫高窟”与2019年的“紫禁城上元之夜”异曲同工,似乎冥冥之中也暗合了两位文博界领军人物的默契。
“文化的力量很奇妙,所以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它,亲近它,你走近它去感悟,一定会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有一些益处。要守住我们祖宗留下的一些东西,包括前辈留下的精神。”
故宫博物院此番“上新”,算是正式进入了“王旭东时间”。外界都在期待着,故宫这个超级大IP又将会有哪些呈现?让我们一起,守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 刘凝 摄像:徐玮 实习编辑:章婕)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