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讲的是六小龄童的故事。
对一个角色固执了一辈子的老人,讲着关于这个角色的17年,就慢慢地回忆完了前半生。
父亲六岁学艺,艺名六龄童。在哥哥白血病去世后,作为家中老小,六小龄童接下了家传的猴戏。一演,就是17年。如今他年近花甲,依旧没落下一身功夫。
“练就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
六小龄童作为一个演员,演过不少角色,但人们只记得孙悟空。而即使演过那么多角色,他的固执,也只给了“齐天大圣”。
这些年,关于西游记的改编没停过,自然也出了各式各样的“齐天大圣”。六小龄童总愿意出来说话,看不惯,就说两句。久了,讨厌他的人就多了。
有人笑他固执。“你又不是原著,有什么资格批评后来者呢?”
当年西游剧组找到六小龄童的父亲,希望他出演孙悟空。父亲却告诉剧组,让六小龄童去。
六小龄童第一次进组,剧组条件很艰苦,他又当演员又当剧务。
父亲对他的表演也不满意,说他眼神里没有戏。
那时候他为了琢磨演技,早上去盯着升起的太阳看;没事去打乒乓球还要盯着球看;一天辛苦之后,晚上点上香火,自己加练眼功。
他的苦练没白费,虽然是一双近视眼,但直到拍打戏打到别的演员才被导演发现。这就是我们奉为经典的孙悟空。
那时候特效不及现在,经费也不充足,我们看到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都是演员自己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的。当时吊威亚的技术都是剧组去香港现学的,师徒四人每次吊完威压,只要没有摔伤,都会击掌庆祝。
最苦的时候,一台机器,一个机位。要做到镜头的切换,演员往往要重复很多遍表演。
六小龄童演猴子演到以假乱真,山上的猴子都以为见到了真大王。
已经再不会有人愿意为了演好孙悟空,去与猴子同吃同住了。每次六小龄童看到新的孙悟空,都会一遍一遍地说,猴子不会有怎样怎样的动作,这是老艺术家的偏执,但迎来的却是青年人的不屑一顾。
六小龄童开始并不是家族猴戏的传人。他哥哥更有天赋,却早逝。他从哥哥手里接过了金箍棒,从一个内向的小孩,变成了偏执的老人。
他不是为自己固执,他的固执,是为了那个曾经无数国人心中永远的英雄,“齐天大圣”。
(来源:视觉志)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