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今天在上海拉开帷幕。大会发布了年度《上海手册》,收录了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21个卓越实践案例,向全球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其中,上海市申报的“东明路街道数字社区”与“上海地铁智慧维保”两个案例成功入选,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方案”。

在入选案例中,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打造的“数字社区元宇宙”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街道与上海纽约大学联合创建的数字博物馆,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既通过简化操作破解了老年手艺人“数字鸿沟”的困境,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参与入口。

“这个平台是交互式的,居民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手艺,也可以来学习。”东明路街道聚萌小屋主理人肖静介绍道。

面对辖区内户籍老人占比近四成、年轻人“职住分离”、社区的空心程度严重的挑战,东明路街道积极探索数字赋能路径,吸引青年回归社区、参与共治。居民刘雪珍深感其益:“我的孩子经常参加街道活动,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现在我也计划加入社区合伙人项目,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

上海浦东新区东明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刘璟介绍,目前该模式已培育活跃社群超280个,覆盖居民13000余人,约占社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无论是招募志愿者还是发起共创项目,几乎一呼百应。”两年多来,街道已举办相关活动400余场,这一成功模式目前已在全市16个街镇推广复制。

另一入选案例——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工程,则展现了科技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方面的强大潜力。这个工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设备故障的精准预测与智能运维,有力保障了日均超千万人次乘客的顺畅出行体验。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奚笑冬透露,一旦发生故障,第一步响应基本能控制在5分钟以内。截至目前的运营数据显示,平均每运行2800万公里才会发生一次5分钟以上的晚点,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让乘客对故障处置过程完全无感。

针对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在大会分享中强调,在谈论智慧城市时,必须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智能化的最终目标应是普惠共享,确保每一位市民都能从中受益。

世界城市日,孕育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4年正式设立,如今已走过11个年头,已成为全球城市治理发展的交流平台。

“世界城市日为我们向全球推广中国的发展成就、上海的实践经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主任成键如是说。

此外,大会期间,由上海自主研发的“智城云”系统首次亮相。这个系统如同全天候在线的“城市CT扫描仪”,可对公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进行360度无死角健康监测与风险预警。而由上海气象部门参与研发的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也将在本月底于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向世界推介。
| 编辑: | 张蕴昆 |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