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逼近广东沿海,并最终在阳江登陆。这场自然灾害不仅考验我国防灾应急响应体系,许多集体惯性行为也映射出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心态变化。
由于其“巨无霸”云系——环流直径超过1000公里,巅峰强度达到62米/秒(17级),中心附近最低气压910百帕(眼墙浮标实测最低气压900.3百帕),它暂列今年“风王”。“桦加沙”也是人类有记录的首个实现四次眼壁置换成功的台风。虽然比不上“威马逊”“艾达”“贝蒂”等前辈,但强度与2018年“山竹”相当。
“桦加沙”名称由菲律宾提供,含义是“快速移动”。它替代了2019年对日本造成严重灾害、经济损失超1000亿日元而被除名的“海贝斯”。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台风委员会负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台风命名、除名和更名工作,同时采用亚洲风格的名字提高人们对台风的警惕。这些名称由14个成员国各提供10个,组成140个名字的循环列表。2002年至今,包括“龙王”“摩羯”“山竹”在内,共有72个台风被除名。其中,“山竹”造成我国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摩羯”在亚洲造成890人死亡、129人失踪、227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169亿美元。“桦加沙”是否会步“海贝斯”后尘,就完全取决于它造成的灾害影响。根据台风委员会规定,当台风造成重大灾害时,相关受灾国可申请将其永久除名。这种除名机制满足人类对灾难“铭记与告别”的双重心理需求——既记录灾难的历史地位,又通过仪式感获得心理上的翻页。
9月23日至24日,“桦加沙”携17级狂风横扫粤港澳大湾区,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25日6时30分前后以热带风暴级在广西北海市沿海二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米/秒)。虽然大风肆虐珠三角,但其造成的伤亡损失却得到有效控制。截至目前统计,粤港澳大湾区82人受伤,香港101人受伤;社会经济方面,香港接1224宗塌树报告,广东5.63万个用户供电中断(截至24日8时),3900多个通信基站中断,500多处水利工程受损,台风中心袭击的台山上下川岛、登陆地阳江市直接经济损失还在统计中,已知的是阳江有5.3万棵树木损毁、种植业和养殖业损失惨重……此外,前后叠加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土壤含水量过高致使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大提高;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带来海水倒灌,也让粤港澳桂琼的防灾减灾难度系数直接拉满。“桦加沙”让人感受到,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但也让人看到了社会的进步。“桦加沙”或有可能成为历史上少数造成重大影响但无需被除名的台风之一——这背后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刻蜕变。
“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起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这一体系在应对“桦加沙”时展现出高效的运作能力。
广东省迅速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别的Ⅰ级,并果断实施“停工、停业、停市、停运、停课”等“五停”措施。在广东,超189万人提前转移,多地主动修剪枝干、移除危树,这种“事前主动防控”的模式转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外出和直面风险的情况。
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与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部保持24小时音视频联通,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快速调度。这一体系在此次台风应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预警系统,强化预警“叫应”,实现转移避险更快速精准;新建改建监测站点1.8万余个,重点地区监测能力达1.0级,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国家救援力量已经更加强大。“十四五”期间,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规模增至近22万人,基本建成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113支国家安全生产和18支国家工程救援专业队伍,城市消防站总数较“十三五”同期增44%。9月22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启动高等级勤务,全省3.8万名消防救援员、5700多台消防车、1174艘救援舟艇全部进入临战状态。
此外,建立中央救灾资金快速预拨机制,健全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灾害保障能力也显著增强。23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广东省紧急调拨帐篷、折叠床、夏凉被、应急照明灯、家庭应急包等共6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支持当地妥善做好受灾群众避险转移安置和救灾救助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广东省做好台风灾害灾后应急恢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24日紧急预拨1.5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广东、海南、福建做好防汛防台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用于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开展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和应急整治等。
面对台风,华南沿海民众也展现出日益成熟淡定的防灾意识。窗户贴“米”字“麦”字加固,重卡当“墙”守护店铺,企鹅雕塑、汽车飞机皆被“五花大绑”,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体现的是深入人心的防灾理念。和过往“等通知、靠政府”的被动心态不同,此次“桦加沙”应对中,民众普遍表现出主动防范和积极避险的态度。与过往的焦虑、恐慌不同,以澳门为例,由于海水倒灌,路面淹水1~1.5米,街头变渔场,街坊在台风过境后,纷纷趟水上街捡鱼,场面十分欢乐。
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韧性,与政府自上而下的应急体系形成有效互补。公民风险意识的觉醒、务实乐天心态的形成,构建起防灾减灾的社会基础。
“桦加沙”不仅检验了基建工程设施,也检测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程度。从“桦加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暴,更是沿海省市民众集体的心理图谱: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的渴望,还有在灾难面前展现的坚韧与智慧。随着“十五五”应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民众风险意识的持续提升,中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将不断增强,未来被除名的台风数量大概率也会越来越少。
编辑: | 陈瑞 |
责编: | 谢春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