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旅行愿望清单里,一直有个位置留给真正的森林——直到我在距魔都2400公里外,遇见了北纬47°的绿色奇迹:伊春。
这座位于小兴安岭腹地的城市,拥抱着400万公顷的浩瀚林海,森林覆盖率高达83.8%。亚洲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在此静默生长,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每立方厘米上万个——人们称它为“中国林都”,而我更愿意称它为“自然界的呼吸疗愈场”。
在这片绿意澎湃的土地上,我遇见了一位特别的“森林诗人”——崔健华,是一名“林三代”,爷爷伐木,父亲护林,到了他这里,森林里回荡的不再是油锯声,而是祖先留下的声音遗产——兴安岭森林号子。
这并非寻常山歌。回溯半个多世纪,它是曾回荡在林间的“劳动密码”,是东北林业工人抬运巨木时的“生命节拍”。每一声号子,都是一个指令:抬木、归楞、运输……步伐一致,生命同频。
自2014年全面停伐以来,伊春完成了从“木材供应”到“生态供给”的历史性转身。站在千年红松林下,当崔师傅亮开嗓门,一声号子破空而来,那种原始、磅礡、直抵灵魂的震撼,让我刹那间领悟了什么叫做“森林的史诗”。
此刻,整片林海仿佛都屏住了呼吸。
如果说每片森林都有心跳,那伊春的脉搏,或许就藏在这即将消失的号子里。从伐木到护林,从顺山倒到万物生,真正的进步,并非让自然服从人类的节奏,而是人类重新学会与万物同频。
编辑: | 张一苇 |
责编: | 张悦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