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记者从瑞士小镇达沃斯来到天津,再次采访报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从“特朗普1.0”迈入“特朗普2.0”时代,面临更多挑战和不确定。会场内传统的经贸议题也不断延展,AI和科技创新成为了最大的焦点。
从今年初中国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全球围绕着AI的创新和比拼持续升温。以至于美国人前不久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场AI竞赛中,美国和中国谁更领先?
在这场名为“赢得AI竞赛”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美国参议员特德•克鲁兹直接将当前的围绕人工智能的比拼锁定在了中美之间。在场的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的回答是:美国领先,但不多。答案真是这样吗?
带着这些问题,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现场和上周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会上,我也和不少与会嘉宾以及AI一线从业者们聊了聊,想听听他们的声音。
美国斯坦福大学最新发布的《AI指数报告2025》,则用数字给出了答案:2024 年,美国仍然是顶尖AI模型“生产大户”,发布了40个值得关注的模型,领先于中国的15个和欧洲的3个。不过,在反映通用语言理解(MMLU)、通用推理(MMMU)、数学推理(MATH)和编码能力(HumanEval) 等关键基准上,中美之间的性能差距已经从 2023 年的两位数迅速缩小至 2024 年的近乎持平。也就是说,美国在整 体规模和数量上有明显优势;但在模型“质量”上,中国正迎头赶上。
难怪美国坐不住了,于是有了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特德•克鲁兹的灵魂拷问。在那场听证会上,多名美国头部科技企业的高管被请来商讨对策:美国的领先位置究竟如何维持?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些点,我们看到这段时间特朗普政府也是动作频频,一方面大打“AI外交”,宣传要在沙特等地建设大规模AI基础设施,打造“中东硅谷”;但同时,又持续打压中国科技产业,要求全球禁用华为昇腾AI芯片。不过这样的做法真能让美国巩固它的AI霸权吗?
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数据和元宇宙领域总监Cathy Li(李响)女士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区域协作,所谓"AI主权"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当今人工智能价值链的复杂程度已远超单一国家的掌控能力。从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来看,就连英伟达的黄仁勋也不得不承认,全球50%的AI开发者都集中在中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出口管制反而会削弱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
在采访中,Cathy Li多次提到,正如同许多前沿科技产业,当前AI的创新同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从基础科研,到训练大模型所需的高质量语料、算力基础设施、算法创新,再到下游应用和规则治理等的持续完善,无法仅靠单一国家全部完成。
说到这里,我也想提个细节,其实很多美国人和美国媒体提到中国DeepSeek的崛起,都喜欢用这么一个词:“人工智能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斯普特尼克是什么?是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也就是说,美国人有意无意地将中美AI领域的对峙放入了冷战的焦虑叙事里。
好在,在我看来,中国现在并没有盲目参与竞争,而是走一条自己的路。比如,算力作为名副其实的耗电大户,ChatGPT每天的耗电量足够一户美国家庭用上40多年。特朗普那边是在鼓吹恢复发展煤电,而在国内则已经瞄准了以“算力+绿电”的协同模式,支持各类AI大模型训练。低成本、高性能的AI基础设施,也让相关技术积累较少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等“全球南方”国家有机会更快接入AI,节省投资和时间。
相比于美国信奉的“大力出奇迹”,中国还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把重心进一步聚焦到“AI+”,比如,AI智能助手将更自主地帮我们规划日常行程,分析体检报告、远程问诊、制定健康餐,今后还能联动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智能派餐到家;而在智慧农业、矿山巡检、工业制造等各行各业,中国正在深耕AI的各种本土化场景,让它不再是冰冷的高科技,而更加可感可知。从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到世界经济论坛,许多与会的国际企业高管也都直言不讳地告诉我,继续看好AI在中国的发展。
回到今天片头的提问,“谁能赢得AI之战”,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大模型。得到的答案是,人类。但有个前提,需要全球协作。
确实,历史上,科学进步尤其是前沿科技,一直依赖国际合作。然而,近年来美国限制人才流动、阻碍科研交流,将对话与合作变成对立与竞争。
今天,当我们讨论科技如何改变世界,我们想要的肯定不是新一轮“军备竞赛”;那些超人类的乌托邦梦想,可能也太远;我们更希望的是,让它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让技术的发展更普惠。
编辑: | 陈维琴 |
责编: | 张悦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