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上海街头,经常会遇上各式各样的外摆摊位,有时时街边餐饮小店的几张外摆桌,有时是大型商业的周末集市。不过,外摆摊档的热闹,除了可以给商户引流,带来人气,有时也难免会出现扰民等不和谐的音符。那么在上海,外摆位到底怎么放?露天摊档又该怎么管?
工作日晚上六点不到,牡丹江路上这家大排档,有空调的室内还有几个余位,店外的外摆位早已是满满当当。“坐在外面特别有氛围感!”一位顾客笑着说。
餐厅年初刚开张时,并没有设置外摆位,但其所在的夏园恒茂广场是牡丹江路上人气最高的商场之一,生意红火的同时,也给商户带来了新烦恼。店主刘波坦言 :“客人因等位时间长而不愿等待,希望有室外座位。”
如果有外摆位,可以缓解用餐高峰时的等位压力,但整个商场共有十来家沿街餐饮商户,如果全要开设外摆位,会不会引来旁边不远处居民区居民们对噪音和油烟的不满呢?友谊路街道第五街区党支部书记杨剑萍道出关键:“我们反复听居民和商户的诉求。”
街道研究起了相关细则,经过与商户和居民们共商共议,今年5月,《外摆工作指南》正式“出炉”,明确按照街面商户集中外摆、商业体商户常态外摆等有不同的业态要求,并明确了“开放区”“管控区”“禁止区”。“既要满足经营需求,也要保障通行和居民生活。”友谊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曹阳强调。
夏园广场的一众餐饮店也签订了商场的《商户外摆协议》,承诺对垃圾、噪音等可能扰民的问题,互相督促。有了外摆位后,区域的投诉率反而下降了20%。“现在挺规范,地面也干净。”居民们点头认可。
近年来,为提升城市烟火气,上海正有序放开设摊与外摆位。而各区也在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和业态准入,来丰富区域经济形态。比如,长宁区允许超过一万平米的社区商业里的咖啡、书店等业态,可以陈列外摆位,甚至开设小型集市,这让小店主们跃跃欲试。商户纷纷表示:“顾客喜欢在外摆区看书,外摆区结合特色能提升顾客心情。”“外摆区放置点餐码方便顾客扫码点餐,无需进店。”
长宁区还出了公共区域设摊服务地图2.0版,共新增了23处点位,不仅有嵌入古北社区的社区商业,也涵盖了上生·新所、大融城等大型商业体,以及愚园路、武夷路等特色街区,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摆摊布局。区绿化市容局也对外摆设摊的申报流程进行了优化。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容建设管理科副科长郭明介绍:“进行外摆经营或者举办小型临时性的集市活动,可能只需要到所属街镇进行报备即可。”
而奉贤区,则在属地内的两个街道试点,通过"沿街商铺码"的方式就可以线上申请开设外摆位,填写基本信息后,属地方面,会对业态和开放区域进行二次把关。奉贤区西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慕晨昊介绍,他们优先支持轻餐饮、鲜花店等环境影响小的业态,既帮商户引流,又维护环境整洁。蛋糕店负责人黄安娜点赞:“手机上扫个码,按批准时间摆就行,很方便!”
于是,这个夏天,越来越多的商业从室内火热到了户外。截止到今年7月,全上海全市共有设摊点946处,外摆经济也为区域商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比如,海粟文化广场在节假日的5天设摊活动吸引2.5万人次客流,单一商铺日平均营业额较日常翻倍;而友谊路街道的商户们也迎来了节节走高的生意。“广场上客人停留时间延长,消费转化率更高了,其实是商户、顾客、商场三赢!”夏园恒茂广场总经理涂晓苏喜上眉梢。海粟文化广场市场运营负责人谢时韡认为,集市“拓展了消费半径,提升了品牌粘性,是更有活力的消费生态”。
上海正努力通过因地制宜的精细化管理,避免城市烟火气“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根据不同业态商户实际,有条件允许开放外摆空间,既激活了消费新场景,让市民乐享便利与活力,也能为商户迎来新的营业增量。这份烟火气,也是城市活力与治理温度的生动体现。
编辑: | 王岑峰张予洋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