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网站刊发了日裔防务分析家凯尔·沟上(Kyle Mizokami)的文章《中国正在制造掠海反舰无人机》,称互联网上最近出现的一张照片显示中国正在研制一种利用地面效应原理的新型反舰无人机。
中国新型地效无人机试飞时的画面
地面效应是一种使飞行器诱导阻力减小,同时能获得比空中飞行更高升阻比的流体力学效应。具体来讲,就是当运动的飞行器贴近地面或水面时,整个飞行器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而阻力则会减小。一般来说,要利用地效带来的额外升力,飞行器的飞行高度不能超过机翼长度的一半。由此可见,地效飞行器天生就是进行超低空飞行的好手。
当中国新型地效无人机在网上曝光后,俄罗斯卫星网很快就刊登了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的分析文章。卡申指出,新型地效无人机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即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属于“彩虹”无人家族的新成员。根据网上照片所附的技术参数,这种地效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3000公斤,载荷能力1000公斤,最大续航时间1.5小时,升限大于3000米,巡航高度1-6米。卡申称,虽然在技术参数中没有列出飞行速度,但目前已知的地效飞行器最大飞行速度很少高于500-550公里/小时,续航速度还要更低些。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中国的地效无人机在1.5小时内大约可以飞行600公里左右,比苏联时期研制的P-500(北约称SS-N-12)、P-700(北约称SS-N-19)重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射程略远。
SS-N-19
SS-N-12
中国新型地效无人机的简单介绍
舰载雷达对于非隐身设计的掠海反舰导弹发现距离大约在24公里左右,对于1米高度的隐身目标发现距离恐怕要近到10公里左右了,而且近程舰空导弹也很难拦截飞行高度如此低的空中目标。E-2D预警机虽然善于发现低空和超低空目标,但对贴海面飞行的地效无人机的发现距离也会明显下降,因为海面杂波会严重干扰E-2D雷达的探测距离,况且地效无人机还采用了隐身设计,雷达反射截面积也会大幅减小。即便在较远距离发现,也会由于海面杂波的干扰而难以进行稳定跟踪。此外,地效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可在水平方向进行复杂的机动,而现代高亚音速反舰导弹虽然具备航路规划能力,但还远无法和地效无人机相比。
在打击威力上,反舰导弹战斗部多为200-300公斤,而地效无人机却能携带1000公斤有效载荷,相当于3-5枚反舰导弹的威力,对于水面大型目标具有严重的毁伤能力。如果是携带鱼雷到敌方水面目标附近投放的话,威力还会更大,因为鱼雷打击的是舰船的水下舰体,这比打击舰船水线以上部位更加致命。
地效无人机在执行海面区域封锁任务时,可携带水雷实施快速的空中攻势或防御布雷,形成大片雷区,让敌方舰队出不了港或者不敢进入我近海。
正因地效无人机有上述能力,所以照片上的文字在介绍地效无人机的特点时,描述用语为“极强的突防和打击能力;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
卡申认为,中国研制的这款新型地效无人机是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又一次体现。这款地效无人机非常适合部署在中国控制的南海岛礁上,因为其除了能从地面跑道起飞之外,还可从海面起飞。这样一来,即便岛礁上的跑道在战时被敌方破坏,也不会影响该机的使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苏宁 编辑:曾小真)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