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三名黄冈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的消息,持续引发关注。湖北警方16日下午发布通报称,经核查,家属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已立案侦查,正会同相关部门全力查找。
其中一名高中生的母亲近日在网络发布求助视频称,6月份,孩子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前往云南西双版纳,疑似在边境地区失联,手机最后定位地点位于缅北。直到6月26日也没能联系上,然后就去报了警。
据她透露,儿子此行情况一直瞒着家里,微信不回、电话也不接。仅有的一次通话中,儿子说在车站,很吵,等到安静的地方再打电话过来,但是不久就失联了。后来从另一名失联高中生的家长那里才了解到,孩子们结伴去了云南。他们在某社交平台上结识了一个“大哥”,声称去云南送一趟犀牛角可以拿到高薪,三天就可以回家。于是三个同学就约了一起去,目前也都是失联的状态。
湖北警方发布的通报显示,经核查,三名高中生于6月25日结伴抵达云南西双版纳,6月27日与家人、朋友失去联系,发送位置显示在境外。6月27日接报警后,黄州区公安分局立案侦查,成立专班赶赴云南开展工作。目前,公安机关正会同相关部门全力查找。
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暑假,疑似在缅甸失联的高中生,至少还有两个。他们分别来自安徽庐江和陕西汉中,一个18岁,一个19岁。综合警方和家属提供的信息来看,两人失联前都在通过网络寻找工作;失联前都没有与家人有效沟通去向;移动路径上,都是途径云南前往了缅甸。汉中失联高中生的家属,还接到了自称是“在园区内工作的缅甸人”的电话,被索要高达20万元的赎金。目前,警方正根据线索全力寻找孩子的下落。
以“送犀牛角”为代表的网络高薪招聘、失联前的最后定位在缅北、高达数十万元的赎金……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汇总在一起,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失踪的高中生,已经成为缅北电信诈骗的又一批受害者。
令人谈虎色变的缅北电信诈骗,是公安机关近年来的重点打击对象。最新统计显示,自2023年7月以来,中缅双方通过警务执法合作和一系列打击行动,累计抓获了5.7万余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彻底摧毁了臭名昭著的缅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团,临近我边境的缅北地区规模化电诈园区也被全部铲除,从而带动了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和损失大幅下降。
然而,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看到,缅北电诈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方面,犯罪集团活动的地点正逐渐从缅北向老挝金三角、柬埔寨 戈公省等地转移,这些地区的地形更为复杂,监管更为薄弱,使得犯罪行动越来越隐蔽;另一方面,电信诈骗分子更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布所谓高薪招聘信息,还会使用AI合成、声纹克隆等技术进行伪装,诈骗手段也越来越花样翻新。
值得一提的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群体,正在成为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精准围猎的对象。犯罪分子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认知短板、行为习惯和日常需求等,进行了深度研究和把握,从而量身定制了种种骗局。比如,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较为常见的“暑期兼职”“游戏代练”等信息,背后可能就隐藏着电信诈骗的陷阱。
针对这些新情况,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打击行动?高中生这一群体又该如何加强自身防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亚问题学者鲍志鹏表示,相关案件的发生,说明电诈集团的猖獗没有低头的趋势,更展现出全社会在青少年保护链条上的深层裂痕。各方信息显示,电诈集团的犯罪技术手段正在不断迭代升级,诈骗平台、诈骗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这些都给跨境执法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犯罪集团编织的“高薪神话”“暴富神话”,都是精准围猎年轻群体的套路,让他们防不胜防。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需要家庭和学校加强反诈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网络平台在内容审核、风险预警、用户保护等方面提升主体责任。总之,根治电诈毒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国一域之事。只有从源头入手铲除电诈骗局滋生的土壤,才能让犯罪之手无所遁形,才能为年轻群体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 |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金梅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