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起争议都能在法治轨道内解决,才是对所有人的保护。
两年前,武汉大学图书馆的5段模糊视频掀起舆论风暴,女生杨某某指控男生肖某某性骚扰的帖子让后者瞬间陷入“社会性死亡”。然而,两年后法院一审判决显示,肖某某的动作是因湿疹抓痒,开放空间内双方无交流,无法认定性骚扰成立。
这场持续近两年的风波,暴露了舆论审判与制度失范的双重病灶。
校方的“应急性处分”成为争议焦点。在舆情高压下,武汉大学迅速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却未明确违规事实。事后校方坦言此举是“为舆情降温”,这种将管理效率置于程序正义之上的做法,既未平息争议,反而为后续反转埋下隐患。法院判决揭示的关键细节,也在“快速响应”的诉求中被忽略。
舆论场的撕裂更值得警惕。从肖某某个人信息被制成遗像传播,到杨某某保研信息引发新一轮网暴,极端情绪不断突破法律边界。网络暴力已将双方都推向深渊,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本质是对法治精神的背离。
高校作为象牙塔与社会的连接点,本应是理性处理纠纷的典范,武大事件敲响的警钟清晰可见。亟需建立更科学的应对机制,既要保障受害者发声渠道,也要通过独立调查委员会固定证据,避免在舆论漩涡中仓促定论。当每一起争议都能在法治轨道内解决,当每一份指控都经得起证据推敲,当每一次回应都坚守程序底线,才是对所有人最可靠的保护。
编辑: | 赵歆 |
视频编辑: | 闫朝贺 |
责编: | 凌健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