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台风即将来临之际,临港区域又接报一起因为赶海涨潮被困需要救援的求助。这已经是半个月来,附近区域接到的第二个赶海被困求助,甚至有人是跟着社交媒体上博主组织的所谓赶海团来的,最后却陷入险境,探险怎么就变成了遇险呢?
台风刚过境,临港的南汇嘴公园又迎来了游客,公园在海堤边拉起了数公里的铁丝网,防止游客靠近,还有保安骑电瓶车巡逻。对此,多数游客表示理解:“不让下肯定有原因!”
但也总有人会铤而走险。不远处的这片区域,虽然也有明显的安全提示,但不时有人从被破坏的护栏里下到海滩赶海。当被问及是否关注潮汐,不少人满不在乎地表示:“看到过预报3米多浪高,没事,这点浪上不来。”
事实上,两天前就在这片区域刚刚发生过一起下海被困事件。前天晚上8点,台风“竹节草”将至,消防部门却接报,说有两人赶海在芦苇荡内被困。夜间光线昏暗且距离岸边较远,很难精确锁定位置。“风力太大,无人机根本飞不了!”浦东新区滴水湖消防救援站指导员王杰回忆。
台风逼近加涨潮在即,救援人员必须争分夺秒。为此,消防部门出动了2个救援小组共6人,在芦苇荡里徒步近2公里后,才通过微弱灯光确认了被困人员位置,成功将两人解救。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两名男子被救时还带着他们赶海抓的一桶蟹。“老乡说那边蟹多,天黑了就迷了方向……”其中一名被困人员解释。
类似险情就在短短半个月前还有过一次。7月16号中午,同样是在临港区域,消防人员动用无人机找到了三名被困在芦苇荡里的游客。解救时,潮水已经没过被困人员的腰部。而在事发区域,通往岸堤的公路都有闸门且有人员值守,这3人又是如何进入芦苇荡的呢?询问后才得知,他们竟然是跟随某位短视频博主组团来游玩的。“博主带我们钻进来,一共八九个人,后来他说我们跟不上,就把我们甩在里面了!”被困者又急又气道。
如今的年轻人在出游时会倾向选择小众和野趣之地,但野生体验往往与风险又密切相关,不具备相关常识的人如果贸然前往,很容易出现类似被困、迷路等状况。放眼全国,类似险情同样时有发生。上海市人大代表周卫红指出双重隐患:“赶海若无门槛,既破坏生态,更危及人身!”
在社交媒体上,对于野生赶海景点的推荐不计其数,但提及风险的却为数不多。为了流量,不少博主也是说尽溢美之词,大力助推野生景点,让刷到的人很容易忽略背后隐患。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亮一针见血指出:“网红为流量夸大引流,是危险的主因,必须源头控制、事后追责,平台和个人都需监管。”
甚至还有一些博主以此作为盈利手段,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顾天气和潮水情况,组织网友进行赶海、探洞等危险行为,而一旦发生事故,哪怕事后再去追究领头人的责任,对于参与者本人来说,造成的伤害可能已经覆水难收。
当然,也会有人建议,在一些热门区域是否能索性开发类似赶海等活动体验。对此,专业人士表示,野生景点是否合适“转正”,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即便具备开放条件,也要上马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设施与系统管理力量。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博士生导师何建民强调:“需严格风险评估、生态保护考量及完善管理,平衡责任、权利、义务与风险是核心。”
无论如何,在游玩赏景时,大家至少要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别出事后才追悔莫及。
法律人士提醒,成年人闯禁赶海,主要的责任风险肯定是自担,而一旦踏出安全红线需要救援时,不仅危及自己生命,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消耗。一次次险情也是在一次次敲响警钟:要敬畏自然,遵守规则,量力而行,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一些网络平台上各种追求流量、刺激的短视频也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各家平台同样应当行使好监管责任,减少一些有风险景点的盲目推介和相关视频的无序传播。
编辑: | 陶余鑫张予洋 |
责编: | 顾怡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