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科技节今天(5月17日)上午在张江科学会堂正式拉开帷幕。
在充满未来感的开幕式现场,“问启未来”主题展区格外引人注目——“为什么要把光,归为电磁波?”“为什么人的脑神经放电会产生思维?”“为什么宇宙会出现生命和文明?”这些镌刻在光影装置上的科学之问,吸引了看看新闻Knews记者的目光。
总有一个问题能启发思考。记者在与走上科学红毯的嘉宾交流时发现,这些“大咖们”也都有过不少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外籍院士袁钧瑛告诉记者,在哈佛读研时,细胞死亡的问题启发了她的研究与思考,“当时基本上没有人研究,但是我对这个问题很着迷,所以一直研究了40多年。”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戴升教授专注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他和记者分享道,“读本科的时候,我就很好奇,一些物质中,原子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堆垛而成的。”
今年走上红毯的嘉宾,有不少是来自科技以外的领域,通过提问、琢磨,他们也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科学。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首席主持人臧熹,是科普账号“熹天取经“的作者。他告诉记者,开始做航天科普时,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火箭在发射的时候要不停地一级一级往下抛”。找寻答案的过程,引领着他不断了解火箭的结构、发射的过程,自此开启了对于航天领域的探索。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陆熠同学,则从弹古筝中找到了一个关于琴码的问题。“古筝为什么会跳码?对此,我开始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古筝的琴码和琴板贴合状态不是非常好。”
今年的科技节启动仪式上特地设置了“好问题开放麦”。江湖人称“灭霸阿姨”的超市清管员浦赛红登上舞台,和大家分享了一张蚊虫作息表。
这是她根据工作中发现的一个问题蹲点蹲出来的。“我在超市里经常看到小朋友的眼睛会肿起来。为什么会肿呢?我后来一想,应该是蚊子咬的,于是我决定想办法有效杀蚊,降低蚊虫密度。”“灭霸阿姨”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蚊子的出没情况——下水道、墙壁、绿植......不同场景,不同时段,蚊子都有不同的表现,在浦赛红的观察下,这张充满拟人手法的作息表应运而生。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各种问题的提出离不开好奇心和责任感。比如“怎么减少做肺穿刺患者的痛苦?”这个问题来自于医生们的临床观察和思考,直指患者的痛点。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陈昶向记者介绍道,传统的肺穿刺扎针要经过皮肤,存在多次扎针的可能,随之带来的是漏气、出血等并发症风险。“所以我们就思考这个传统的手段,有没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陈昶说。经过数百次临床试验探索,根据问题导向研发出来的肺穿刺机器人诞生了,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从未知探索到理性建构,从经验归纳到科学实证,每一个重大命题,往往源于我们成长初期深埋下的一颗颗好奇的种子。这些种子也在无形中助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就是在质疑当中不断地发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表示,“提出问题就意味着思考,离开了提问就没办法创新。”他如是说。
所以,你还记得启发你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吗?
编辑: | 陆周杰 |
视频编辑: | 陆周杰 |
美术编辑: | 袁一 |
摄像: | 屠佳运 |
责编: | 沈姝艳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