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改善是一道世界级难题,更是全球一流城市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课题。解题的关键,不仅在于认准方向、持续努力,更在于找到科学而智慧的路径。
上海的做法是分步推进:先完成大规模旧改,再推进零星旧改,最后攻坚剩余1.4万余户“拎马桶”住户的居住难题。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区结合实际,推出了一批因地制宜的“自选动作”。
浦东川沙是一座千年古镇。北市、南市、西市、中市几条马路围合的老街,是居民韩万权四十年来几乎全部的生活半径。
走进老韩的家,一切都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的自行车、擦得锃亮的皮鞋、通道上铺着隔污毯、床沿搭着如今已少见的床沿巾……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人对生活秩序的讲究。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一件事他却始终无力改变。
“公厕晚上9点关门,早上5点才开。万一有突发情况,比如拉肚子,就只能用痰盂罐、马桶解决。”老韩回忆道。每年冬天,每当看到“寒潮今夜抵沪”的新闻,他心里就咯噔一下,“喔唷,披着衣服冲出去,手冻得受不了,回来半天都缓不过来。”
韩万权居住的红砖瓦房建于1957年,由当时的经贸总公司建造,房龄已近70年。由于早期未铺设污水管道,加上雨污混接,居民自行解决卫生设施几乎不可能。
让韩万权万万没想到,去年底,他心心念念几十年的愿望实现了,一个太空舱空降到他家。1.5平方的空间,抽水马桶、洗手池、淋浴都有。 终于可以和过往那说不大说出口的慌乱、尴尬和不体面说再见了。
这个“太空舱”,正是浦东在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中的“王牌”方案。它在工厂预制完成,再到居民家中快速组装,创新而高效。
“两个小时就能安装好,尽量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项目技术负责人刘笑涵介绍,“既然安装了,我们就将面盆、马桶、淋浴的管道全部预留到位。”
川沙是中国近代毛巾工业的发祥地,在浦东开发开放进程中,也在土地支撑、产业准备、区域融合等方面扮演过关键角色。早期发展的痕迹,也深深烙印在此地的基础设施中。
“整体地势比较低,而外面的市政总管标高相对较高,居民自己安装卫浴,容易出现倒流。”川沙新镇西市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炜解释道。
这样的古镇老街在浦东还有不少。不能让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被卡在历史的另一端。于是,从雨污分流工程,到2019年启动的首轮无卫生设施改造,再到2024年针对剩余500多户零星散户的攻坚,浦东以镇为单位,实行“一户一张进度表”,持续推进。
“现在叫我搬,我还舍不得呢,毕竟有感情。卫生间装好,更加OK了。”韩万权笑着说。
弯弯绕绕的街巷,曾是许多上海人往返于家与公厕的日常路途。春夏秋冬,日复一日。那看似短暂的百米距离,上海为之接力奔走了30年。因为它守护从容,通往尊严,值得远征。
| 编辑: | 张蕴昆 |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