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
看看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下载APP
登录

⁺

历史

⁺

收藏

⁺

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建设最强公共卫生健康“大脑”,上海正在行动

时讯

2020-05-25 09:44:44 澎湃新闻  高级记者  陈斯斯  栾晓娜  记者  李佳蔚  见习记者  张慧  陈少颖

全国两会期间,“公共卫生”成为热议词。

5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的确,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曾让人民的生活按下暂停键。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上海正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



在防疫期间,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成为上海抗击疫情的“法宝”。医生、护士、普通民众、社区人员、警察、海关组成一道坚实的抗疫屏障,每个人都是抗疫战士。

遍及大小社区的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在疫情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扩容,保障了全民基本医疗需求,也缩短了筛查和检测时间。

科学技术成为人类与疫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发展为防疫插上了一双翅膀。

公筷公勺、分餐制成为继垃圾分类之后的“新时尚”,上海16个区积极响应,2.5万余家餐厅发出倡议共同推广。

4月7日,“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召开,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技攻关能力建设的未来发展模样,渐渐清晰。在出台“公共卫生建设20条”之后,上海也正在酝酿相关配套方案,“公共卫生建设20+N方案”呼之欲出。



体系就在身边

当面对重大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个完整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关乎全民健康,也关乎全社会的安全稳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文宏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总结:“这个体系其实就在你身边,体系就在基层一点一滴的工作中,你最看得见的体系第一道关卡是身边的医生。”浓缩成八个字即是群防群控、联防联控。

身处基层,道口、社区工作者的力量不容忽视。他们24小时值守在岗位上,宣教、测温、筛查……他们中有居委会干部,有社工,有民警,也有爱心志愿者。

而“身边的医生”则在疫情中全数出动,1649名上海援鄂医生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市级医院抽调医务骨干入驻公卫中心,各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发现上报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排查,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开诊,家庭医生抱团加入社区抗疫一线,疾控人员奔赴大街小巷开展流调,追查传染源。



“上海堡垒”——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凝聚了全城最好的医疗资源、最强的专家团队、最高级别的防护策略,大家群策群力制定“上海方案”,在临床救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如何让2400多万市民参与这场抗疫斗争?这背后需要强大的科普宣传阵容。

面对社会焦虑,闻玉梅、宁光等12位院士面向公众,联名倡议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不过于恐慌、不信谣传谣;面对防控盲点,上海组织12位医学专家发布《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复工复产前,针对企业和个人防护,上海推出“市民健康科普50问”;面对复学,上海又发布“一份清单、三个锦囊、八句口诀”的健康指南;针对健康陋习,上海向市民征求意见,最终制定出《上海市民公民健康公约》。

这些疫情防控知识出现在市政府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还出现在大街小巷、交通道口、居民小区以及商务楼宇的广告牌上。

疫情期间,“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扎堆”成为全民抗疫的响亮口号,人人熟稔在心。良好的卫生习惯从一句句口号,延伸到市民的餐桌,“公筷公勺”倡议得到全市16个区、2.5万余家餐厅积极响应,抽样调查显示,92%的市民赞成使用公筷公勺。还有大批市民走上街头,自愿加入到爱国卫生运动中,为城市环境护航。

科技成为抗疫又一“法宝”

科学技术奠定了抗疫的信心,成为人类同疫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

随申码、来沪人员健康信息登记、上海新冠肺炎公共服务平台……让大数据追踪可疑病例、密切接触者成为可能。

天眼CT、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AirFace人工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助力患者筛查诊断,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互联网医院从无到有,已扩展至20多家,在线问诊让宅家的市民多了一种寻医问诊的新选择。瑞金、仁济、十院、九院等多家医院成为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全流程服务的“先行者”,让患者告别柜台,告别排队,真正实现挂号、就诊、门诊、住院、缴费、取票用一只手机、一台自助机来解决。

“全面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已被提上日程,未来科技助力疫情防控充满无限可能。

上海防疫网络布局也在疫情中扩容。

前不久,发热门诊“上海方案”被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推荐全国学习。

这一方案重要性何在?上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60%以上是在发热门诊被发现确诊的。源自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的发热门诊,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发现和诊治的首道关口,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实践着“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为上海疫情防控筑起一面坚实防火墙。

这一方案建设成果如何?此次疫情中,上海117家发热门诊在疫情中改造完善,有了更为具体的量化标准。从3月至今,仅仅用了2个月不到时间,全市又新增200家社区发烧哨点诊室,加强发热患者筛查、登记和跟踪,充分发挥“哨兵”作用。有的发热哨点诊室从无到有,仅仅用了7天。

建成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

疫情拷问着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体系,也为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正式发布,对公共卫生的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社会治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卫生公共体系建设”被列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不少参与上海抗疫的专家学者以代表、委员的身份,走向全国两会的“舞台”,将上海防疫经验带到全国,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上海乃至全国公共卫生建设体系的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坦言,一个强健体系,应该是一座永久的安全堡垒,而不是因为某种疾病的出现临时建设的“板房”。他呼吁:“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成为常态,上海应建设好最强公卫大脑,重视公共卫生安全设施和保障制度建设,加大资金项目投入。”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已成为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一份建议中指出:“公共卫生人才是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生产力。”

而曾在疾控系统工作近3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也表示:“只有进一步完善针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岗位设置、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明确职业前景,才能让公卫人才真正‘招得来’。”

针对公共卫生建设,上海已定下目标:到2025年,上海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当前,公共卫生硬件建设快马加鞭: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正在谋划,各类应急检测实验室正在加紧启动建设,各区疾控中心也正在努力落实改扩建工程。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如火如荼:上海健康医学院组建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新开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关专业,今年将迎首批新生;华东师范大学将新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转化医学、公共健康纳入其中,融入“大健康”理念;一个专业化程度高、学科覆盖面广的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正在集结。

继“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出台之后,如今配套方案也正在酝酿中,“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N方案”呼之欲出。建设最强公共卫生健康“大脑”,上海正在行动。

点赞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
关键词:

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00:20
中美经贸马德里谈判最新结果公布
时讯2025/09/16
00:11
美俄乌问题特使朝中国“泼脏水”
子午观潮2025/09/15
00:12
秦始皇派人寻药证据找到了 青海秦代石刻是真的
时讯2025/09/15
01:23
女子崩溃!男邻居对着家门口撒尿!小区里洗澡
新闻坊2025/09/14
00:07
“我要忙正事了” 罗永浩: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
时讯2025/09/14
00:49
上海人民又有福了!苏河两岸新增一桥一公园
爱上海2025/09/14
00:09
菲律宾屡屡扯旗“联合巡航”?南部战区回应了
时讯2025/09/14
00:09
美刚宣布制裁多家中企 不到24小时中方接连出手
时讯2025/09/13
02:07
东方快评丨预制菜争议再起:罗永浩与西贝的骂战,模糊了哪些真问题?
东方快评2025/09/12
00:56
西贝将就罗永浩言论提起诉讼 预制菜陷舆论风波
案件聚焦2025/09/12
00:29
定标准为何难?专家解读罗永浩西贝预制菜风波
时讯2025/09/12
00:24
记者实探西贝门店 现场下单“罗永浩套餐”
时讯2025/09/12
04:26
刚满周岁!这一学院为何能成AI创新策源主阵地
东方新闻眼2025/09/12
01:00
从屋顶跳下逃跑 柯克枪击案凶手逃跑视频公布
环球交叉点2025/09/12
00:10
于朦胧坠楼身亡 李泽锋付辛博将头像换成黑色
时讯2025/09/12
01:08
西贝陷入“预制菜”质疑 是消费者与企业的认知战?
东方快评2025/09/12
00:12
礼兵托举棺椁缓步前行 脚步轻得怕惊扰烈士
时讯2025/09/12
01:05
4架歼-20伴飞 运-20再接30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时讯2025/09/12
06:46
民营血透室为解决患者就业开工厂 三年亏了300万
叩击2025/09/12
03:33
以军空袭卡塔尔,真实目标不止哈马斯?
环球交叉点2025/09/10
看看新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友情链接
  • 产品服务
  •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电话:021-62870000

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网络社会征信网
上海工商电子标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24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8]4466-313号 互联网ICP备:沪ICP备10207042号-1 沪ICP备10207042号-4 网视备(沪)02020000020-1号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看看新闻APP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