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出炉:GDP总量101.5万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增速放缓至4.8%,但环比增长1.1%,呈现稳中有进态势。

不同寻常的数字
如果只看5.2%这个数字,你可能觉得“不过如此”。但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有含金量”的5.2%。
首先,这场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彻底变了。过去我们习惯的“铁公基”+房地产模式正在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悄然崛起。看看这些细节: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9.8%,服务机器人增长16.3%,新能源汽车增长29.7%——这些才是真正的“增长引擎”。
更关键的是,这个5.2%是在中美经贸博弈升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外部环境复杂演变的环境下取得的。在这样的逆风局中还能保持稳定增长,恰恰证明了中国经济的超强韧性。

“稳中有进”
“稳”是基础,而“进”才是方向。
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不仅仅是量的合理增长,更体现在质的有效提升上,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个“进”,首先体现在创新驱动上。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服务机器人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大幅增长。这些代表未来方向的产业,正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持续加大,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愈发突出,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茁壮成长,为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此外,这个“进”,还体现在结构的优化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超过一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高位,内需作为经济增长主拉动力的作用更加巩固。
同时,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在增强。
这个“进”,更体现在民生福祉的改善上。经济的稳定增长,最终要落到就业和收入上。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信心不变
以更宽的视野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和长期向好的大势,也增强了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人们的“体感”仍然艰难,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部分企业经营仍面临压力,一些领域的风险隐患仍需关注。但前三季度5.2%的增长,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下一步,预计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精准有力地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聚焦于稳就业、稳物价、扩内需。
总之,101万亿元的GDP总量和5.2%的增速,是一个扎实的起点,更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们,中国经济的巨轮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破浪前行。
| 编辑: | 秦扬轲 |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