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
2024年度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电视新闻类纪录片
子项: 系列
作品名称 | 《家国万里》 | 语种 | 中文 | |||||||||
制作单位 | 上海广播电视台 | 播出单位及 频率/频道 | 上海广播电视台 东方卫视 | |||||||||
播出日期 | 10月1-5日 | 播出时间 | 21时20 分 | |||||||||
播出栏目 | 初评单位 |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 | ||||||||||
作品时长 | 1、150分钟(系列作品总时长) 2、90分钟(3件代表作总时长) | 主创人员 | 集体 | |||||||||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看看新闻 | |||||||||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 1 | https://www.kankanews.com/special/EnwNqlbMXQa | |||||||||
2 | ||||||||||||
3 | ||||||||||||
阅读量 | 1360万 | 转发量 | 8.9万 | 点赞数 | 0.4万 | |||||||
收视率 | 0.438 | 收视人次 | 972.3万人 | |||||||||
参评 作品 简介 | 本片是“文化中国行”暨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重点项目,同时也是本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特别推出的大型文明寻访系列专题。本片以家国情怀为独特视角,围绕“源远流长”、“向新而生”、“四海同心”、“有容乃大”、“和合共生”五个主题,通过寻访者行走对话与观察感悟,追寻中华文明在辽阔疆域上的深刻印记,将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镌刻进古老文明与现代繁荣交织的壮丽画卷中。本片运用4K拍摄,影像精致,镜头灵动,情绪感人,更创新采用AIGC技术,在每集开篇勾勒出极具中国式审美的历史场景,展现东方韵味的同时,又暗含中华文明古老而年轻、生生不息的终极主题。 | |||||||||||
推荐 理由 | 该片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收视排名省级卫视前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赞扬该片“以家国情怀的独特视角串联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节目同名短视频系列爆款频出,全网传播量达1360万,并获中央网信办重点项目扶持。2024年10月入选中宣部地方媒体重点作品(好创意),并获2024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一等奖。 | |||||||||||
参评及初评单位签字盖章 | 参评单位领导签字: 初评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请加盖单位公章) (请加盖单位公章) | |||||||||||
参评单位 联系人 | 赵慧侠 | 电话 | 手机 | 13818657695 | ||||||||
电子邮箱 | huixiazhao_2005@126.com | |||||||||||
地 址 | 上海静安区威海路298号 | 邮编 | 201204 | |||||||||
注:此表由参评单位填写,节目文字稿另附。
【AI主题阐释片】
公元前484年,“兵圣”孙武辅佐吴王夫差战胜齐国,成就新一代霸主。此后,孙武飘然隐遁。数年后,夫差执意对外用兵扩张,最终为宿敌勾践所乘,兵败身死。关于这一结局,孙武在其所著《孙子兵法》中早有预言:“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如今,这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思想专著,静待于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橱窗里,如同一位安详的老者,审视着世道变迁。
一部兵书,却始终在思考战争的意义,慎战、不战、止战,成为中国“和”文化最切实的注脚。千百年来,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到唐宋“万里驼铃万里波”的和平史诗,再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平等贸易,中国始终坚守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正如习近平所说,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放眼未来,在“以和为贵,天下大同”思想传承下,中华文明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分集片头-和合共生】
竹内亮(日本) 纪录片导演:3,2,1,开始。我是竹内亮,住在中国的一位日本纪录片导演,我最近拍了一部电影,拍了6300公里的长江,拍摄过程中,了解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的中国。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还没了解。所以通过这次《家国万里》片子的拍摄,实际自己去看、来了解中国和全世界的关系。
【正片】
【弹奏实况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旁白:新疆喀什,两千一百多年前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路过这里。
【喀什古城开城仪式表演实况:我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旁白:今天我踏上这里的时候,还能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对张骞那种跨越时空的尊敬。因为是他打开了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大门。
竹内亮:喀什古城的开幕仪式,人太多了,根本看不见。
旁白:张骞当时所到的疏勒,就是现在的喀什,而距离喀什300公里外的塔县,是古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那里位于帕米尔高原。
竹内亮:这么壮观的机场,太好看了!
旁白:我到塔县的第一天,就在石头城遗址门口,遇到了塔县文旅局副局长阿力甫。
竹内亮:我现在探索张骞的故事。
阿力甫·阿克木汗 塔县文旅局副局长:那您来对地方了。张骞曾经也在这里驻足过。
【石头城遗址现场实况:《雄鹰飞过帕米尔》】
竹内亮:是什么东西(声音)?
阿力甫:背景音乐。“雄鹰飞过帕米尔”,自带BGM(背景音乐)。这边就是当时内城的最中央。
竹内亮:这儿?
阿力甫:对,就这个台子。而且它还有一个名字,我们给它取名叫博望台。
竹内亮:博望台?
阿力甫:为什么叫博望台呢?首先就是字面意思来说,博,就是广大深的意思。你看,站在这你可以看到最远,最广、最宽的地方。同时第二层意思,张骞出使完西域以后他回去被封侯了,当时给他起的名就叫博望侯。
竹内亮:博望侯。
阿力甫:对。
【地图:张骞出使西域图】
旁白:阿力甫告诉我,张骞曾经从长安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去到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国人把他称作“凿空西域”第一人。
竹内亮:所以这是中国和中东中亚的中亚一个。怎么说?
阿力甫:一个交汇点,是文化、历史、金融、交通都是通过这边,这是一个交融。西方学者称这里为The key of 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上的一把钥匙,就指这里。
竹内亮:好奇他们怎么走过来这里的?
旁白:站在石头城遗址的博望台,踩着脚下的土地,我真的难以想象,当年的张骞是怎样把这条路走通的。正是这条路,联通了汉朝与西域国家,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的帕米尔高原上,又有了一条新路,喀喇昆仑公路,也叫做中巴友谊路。
竹内亮:巴基斯坦,66公里,阿富汗,瓦罕走廊。
阿力甫:从这条路我们直走,可以到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国门。
竹内亮:红其拉甫是什么意思?
阿力甫:红其拉甫塔吉克语的意思是血染红的通道。
旁白:阿力甫告诉我,全长1224公里的中巴友谊路是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唯一的陆地通道,这里自然条件艰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修这条路,有一百多名中国工程人员献身于此。
竹内亮:海拔多高啊现在,好难受。
阿力甫:海拔5200(5100米)。
竹内亮:这么高,我现在腿麻了都。
阿力甫:很正常,所以可想而知当时修路环境,筑路工人们是面对了多少的困难。
竹内亮:对啊。那边是巴基斯坦人吗?
阿力甫:对,那边是巴基斯坦,他们也是来看国境的。
竹内亮:你好!
【实况:巴铁兄弟们!】
竹内亮:他们也在拍我们。
阿力甫:对,互相拍。
【实况:中巴友谊万岁!】
竹内亮:让人感动的还是这个互相打招呼的那种(场景)。嗯,这个很少看到,不是单方向的,双方向。
阿力甫:对,双向奔赴。
旁白:阿力甫说,这条公路联通了两国的贸易往来,也联通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人的命运,现在在塔县县城里有很多巴基斯坦人在那里做生意。
竹内亮:您是巴基斯坦人吗?
帝达(巴基斯坦) 新疆塔县珠宝店店主:我是巴基斯坦人。你好。
竹内亮:你好。
阿力甫:这位是他的爱人。
竹内亮:老婆吗?你好,我是竹内亮。
霍妍婷 新疆塔县商店珠宝店店主:我是山西省的。
竹内亮:山西的?
霍妍婷:对,嗯。
竹内亮:怎么会山西人和巴基斯坦人住在塔县啊?
旁白:在闲聊中知道,老板夫妇是因为大学读书时认识的,一起来这里开珠宝店已经有七、八年了。中巴友谊路成就了他们的跨国姻缘。
帝达:当时修路的时候,我们那边就是这个生活水平比较低。
竹内亮:很穷,是吧?
帝达:对,很穷,也没有医生,然后修路的这个工程队,他们带大夫。
霍妍婷:医生,药品。
帝达:当时我妈妈也是生病厉害,很多人,村子很多人他们生病了,(中国修路者)带他们去看病。
霍妍婷:你能感受到,他们是从内心里感谢中国为我们修了这条中巴友谊。
竹内亮:到现在还在。
霍妍婷:到现在还在。我们当时修这条路的时候,也是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全靠人力一颗一个石头砸出来,这样一块一块石头背上去,我觉得太不容易了,而他们(中国修路者)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旁白:老板娘说,他们在巴基斯坦的家附近有一座专门为牺牲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修路者而建的烈士陵园。那里有一位巴基斯坦老人,四十多年来一直为这些埋在异国他乡的烈士守陵。修路者的故事很多就是听这位老人说起的。
霍妍婷:我每次去的时候,我就是会忍不住(哭)的,真的。尤其是看到那样的,那些英雄你不直到他(们)的名字,我的家在这座陵园附近,今年我再回去的时候,可能会带我的小孩,让他们也体会到这种,现在经济的发展、和平来之不易,这种友谊来之不易的,是建立在这样英雄的奉献牺牲的基础上的。
旁白:今天,这条路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沿着中巴友谊路,我遇见了很多人,听他们讲述这条公路故事的时候,总会一次次提到当年那些不怕困难,甚至牺牲生命的修路人。
李娜 中华人民共和国喀喇昆仑筑路指挥部(援巴一期)总指挥李道伟长女:罗光荣、戚祖林、李平安……。
旁白:在喀什疏勒县也有一个烈士陵园,这里长眠了七十多名援建中巴友谊路牺牲的烈士,我在这里遇上了一群前来祭奠的老兵。
魏有凯 中华人民共和国喀喇昆仑筑路指挥部(援巴一期)办公室主任:取帽,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我代表我们全体援巴干部战士来看望你们。
竹内亮:为什么每年都来?
蒋如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喀喇昆仑筑路指挥部(援巴一期)首长警卫员:因为我们有最好的朋友戚祖林,他生前我们的关系相当好。
魏有凯:还有那个雪崩,雪崩下来以后没法藏、没法躲,有一次一下子埋了我们 25 个人。
蒋如文:中国人民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一种革命的精神来修建这一条公路的。
竹内亮出镜:一步一步了解中巴友谊路之后,(我觉得)这个不仅是国家和国家的路了,就(是)人和人连接的一条路吧。没有这个路的话交流不起来,所以有一条路可以去那个国家,见到他们之后,啊,他们原来是这样子的,这样的话会消除对他们的偏见。
旁白: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走过了当代“凿空西域”的中巴友谊路,回到我生活的城市——南京。在丝绸之路历史上,明代的郑和比张骞走得更远,他下西洋的集结地就在南京。我从小就听说过郑和的传奇故事,他率领的中国船队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
【地图: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旁白:出发的时候,郑和和他的船员们有哪些期待?他们又给万里之外的那片土地留下了什么?我在网上查资料时,找到一个和中国很有渊源的肯尼亚女孩,她叫沙里夫,现在在南京的一家中医堂里进修中医。
竹内亮:你好,沙里夫吗?你好。
沙里夫(肯尼亚):你好。
竹内亮:我是竹内亮。
旁白:沙里夫告诉我,她在中国学了十年中医,已经回肯尼亚开了一间诊所。这次来南京是短暂进修,不久就会回去。沙里夫听说我要寻找郑和的足迹,十分兴奋,邀请我去她的老家看看,那里被称为“中国村”,据说有郑和船员的后代。
【竹内亮乘小飞机前往拉穆群岛】
竹内亮:(飞机)好小。
旁白:转了三趟飞机,乘了两次船,经历30多个小时的路程,我终于来到了沙里夫的老家,肯尼亚拉穆群岛的西尤村。
竹内亮:终于看到了房子。到啦!
旁白:村民用当地特有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
【非洲歌舞、手鼓欢迎表演】
竹内亮:沙里夫!
沙里夫:你好。欢迎来我家。
竹内亮:终于见到了,太累了,好远。都出汗了,一路跳舞过来的。
沙里夫:感受一下我们村里的氛围。快坐,请坐,等下给你们倒个茶。这也是中国留下的文化。
旁白:沙里夫告诉我,西尤村被叫做“中国村”,是因为这里流传着600多年前郑和船员的故事,从小耳濡目染,让沙里夫对中国产生了兴趣。2002年,高中刚毕业的沙里夫做了一件让我很佩服的事,她给中国大使馆写了封信,说自己想去中国念书。没想到不久后中国大使就来到这里,回去之后还给沙里夫写了一封信。
竹内亮:他们给你的回信是吗?
沙里夫:对,回我的。
竹内亮:里面写的什么内容?
沙里夫:他说本来已经很多年已经过去,但是我们还是觉得也是郑和(船员)的后裔,他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力量,感觉他们就是非常友好。
竹内亮:还是交流是互相的,他们也感动,你们也感动,才可以交流起来。
旁白:这封信改变了沙里夫的人生,让她来到了中国,学习了中医。现在每次回村,她都会去给一些需要的人看病。这次她带我去看的是她的一个老病号。
竹内亮:所以打的什么穴位?
沙里夫:我打的是足三里、血海。这(针)是从中国进口的,所以针灸也是很方便的。
旁白:在距离中国万里的海岛小村里,看一个非洲女孩用针灸给人治病,真是不可思议。
竹内亮:你好。这个吗?
沙里夫:是的。
竹内亮:那这个坟墓是朝哪个方向?
沙里夫:应该是朝东的。
竹内亮:朝东的吗?朝中国的意思?
沙里夫:对,你看看,这个以前就是有碎片,(有)碗在里面,然后(上面)有一些中文字。
竹内亮:有什么字?
沙里夫:可能有中文字。
旁白:因为年代太久,原有的瓷器和文字都不见了,沙里夫说,成长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这些来自东方的文明印记,产生对中国的向往,正是她改变人生轨迹的根源。
【实况:和西尤寸孩子打招呼】
竹内亮:郑和本人来过吗?应该没有来过吧?
沙里夫:他的船(来过)
竹内亮:船员(来过)。好多中国人来这边的时候,大家不怕吗?
曼苏尔 肯尼亚拉穆群岛西尤村村民:那个时候没有战争。
旁白:郑和船队不像后来进入非洲的西方殖民者,他们带来的不是战争和掠夺,而是与当地民众的和谐相处,以及各种当时先进的农耕工具和技艺。
竹内亮:这都是600年前的吗?
肯尼亚拉穆博物馆讲解员:你会看到一些,中国人来我们这里的证据,中国人当时带来了瓷器,我们给了他们象牙作为交换。曾经西尤村就发现过一家人来自中国,当年有一艘船沉了,他们中的幸存者和当地人结了婚,直到现在他们还有流着中国人的血液。
竹内亮:这些都是从哪里挖出来的啊?
肯尼亚拉穆博物馆讲解员:当地人家里。
【转场回到村里,坐在堤坝上聊天】
竹内亮:我今天参观亮西尤村,第一个感受是你太不容易了。
沙里夫:谢谢。
竹内亮:这么远,从中国到这儿。你觉得以后会有第二个沙里夫,第三个沙里夫吗?
沙里夫:我不只希望有第二个,也会(有)一百、两百的,希望以后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桥梁。
旁白:沙里夫说,她这次回老家是义诊。从中国回来后,已经搬到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她的妈妈搬去了蒙巴萨,那是肯尼亚的第二大城市。平时她经常乘火车去看妈妈。
【航拍转场 西尤村到蒙巴萨】
竹内亮:你看这个票跟中国的高铁票一模一样。你好。
列车员:欢迎。
竹内亮:谢谢。所以你经常坐这条(线)路?
沙里夫:我经常坐,(这趟列车)差不多每天有三班。
竹内亮:三班?
沙里夫:所以就很方便。
【竹内亮来到卧铺】
竹内亮:日本没有这种叠法,中国特色,所以就很好奇,然后和前面的人聊天,一边聊一边吃瓜子,所以就很怀念,没想到在非洲重新体验中国的卧铺。
旁白:从蒙巴萨到内罗毕间,原来只有一条一百多年前英国人修建的米轨铁路,由于年代太久缺乏维修,经常出事故。2017年开始,在中国的支持援助下修建了这条蒙内铁路,两地通行变得又快又安全。我在这条铁路上还见到了很多中肯师徒,中国师傅,肯尼亚徒弟,这种师徒关系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
竹内亮:这些机器的操作都是您教的吗?
冯旭辉 蒙内铁路运输部赖茨港站站长:不能说这些都是我教,每个人岗位不同,这个是我带的小徒弟。
竹内亮:徒弟,你好,你会讲中文吗?
韩一晨(肯尼亚) 蒙内铁路运输部赖茨港站高级翻译兼值班员:我会讲中文。
竹内亮:厉害。你教他中文的吗?
冯旭辉:他在长沙上过大学。
竹内亮:是吗?当时为什么选择中国呢?
韩一晨:我觉得中国高速发展,很多非洲国家的道路,还有铁路都是由中国的公司修建,所以我觉得是个好机会。
冯旭辉:我每次(开会)去带一张空白纸,我给他把线路画出来,这有几条线路,一台机车作业这些条线路需要多长时间,可能时间长了就能得到一些理解了。我现在目前的想法,我得到这么多年的管理经验和我的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我毫无保留一定要给他们,我不希望未来,我看到这条铁路我走的时候他干不好,我希望他干得更好。
(字幕:目前蒙内铁路的属地化率已接近90%,到2025年底,属地化率将实现100%,业务和人员将全部移交肯尼亚铁路局。)
【地图特效:南京-希腊】
旁白:从帕米尔高原到印度洋西岸,从西域到西洋,我一直在寻找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线索。但越深入,就越好奇,古代的东西方文明究竟是更相同还是更不同?文明交流到今天,是越走越远还是越走越近?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卫城在希腊语中意思是“高处的城邦”,它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用来防卫外敌入侵的地方。
韦建宁 导游:这边我们看到的就是帕特农神殿,这也是整个雅典的标志性的一个建筑,屹立在雅典市中心已经2500年了。
竹内亮:当时中国的话是什么时(朝)代,唐朝吗?那个秦朝吗?是秦始皇的(朝代)吗?汉代吗?
韦建宁:战国时期,比秦始皇还要早。这就是典型的希腊式的建筑,上面有一个三角顶。
竹内亮:但现在三角顶已经没了。
韦建宁:对,三角顶由于战争、战乱已经全部毁掉了,有一些浮雕还有保存的,但是全放在了(卫城)博物馆里。
【转场镜头:卫城遗址-卫城博物馆】
竹内亮:就那个三角的部分对吧?
斯塔姆波利迪斯 希腊卫城博物馆馆长:这是卫城三角楣上的所有雕塑,这是雅典娜的躯干和波塞冬的雕塑。
竹内亮:我刚才看到了这个部分的模型,那个雅典娜的盾里面有那个蛇,看到那个蛇的时候想到了那个《山海经》的那个女娲,有点像,就雅典娜和那个女娲有点像。
馆长:蛇的形象在希腊神话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寿命很长,并且它每年都会蜕皮,这代表着它们会重生,并且蛇很有智慧,因为它了解大地的秘密。
竹内亮:所以中国和希腊的文化不知不觉的有那种相通的点。
馆长:这是我们最珍贵的一个考古发现,我们眼前的就是雅典娜浮雕,她微微低头,向在波斯战争以及其他战争中的牺牲者,表达她的哀悼。
旁白:馆长告诉我,就是这块不起眼的浮雕,唤起了东西方文明中更多的共鸣。
【转场离开博物馆 在博物馆咖啡厅采访希腊前总统】
帕夫洛普洛斯 希腊前总统:当时是我主动带习近平主席去看的,当时(2019年11月)他离开(希腊)前,去机场前的最后一站,我带他去看了“沉思的雅典娜”这个浮雕,并且亲自解释了它的象征意义。
竹内亮:那当时习主席看的时候有什么反应?
前总统:他也陷入了沉思,我们的想法一致,我们要避免战争。人类的征服欲不仅破坏了整体和平,也毁灭了人性本身。
竹内亮:您记不记得当时习主席提到的“止戈为武”这个中国古典的成语?
前总统:没错。
【生成式AI制作:“止戈为武”的典故】
旁白:“止戈为武”是中国的历史故事,它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打了胜仗,他的大臣请求把战败者的尸体垒起来,庆祝胜利,楚庄王拒绝了,他把“武”字拆开,告诉大臣们,“止戈”才是“武”,意思是真正的武功是为了制止战争。
前总统:“沉思的雅典娜”和“止戈为武”传达相同的意思。(希波战争中)虽然我们希腊胜利了,但我们的目的并非征服波斯。相反,通过这种防御性的行动,我们在捍卫我们的文明。我们始终愿意与所有人展开对话,我们绝不允许别人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我们。这正是我与习主席共同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所有的文明之间都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可以互补,也是可以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我我非常高兴接受这次中日联合采访,这里有一位日本导演能够如此热爱并了解中华文明,这也代表着我们文明之间能够打破隔阂、超越冲突。
竹内亮:非常荣幸,感动了。
【一组升格镜头,与希腊前总统说笑、回顾新疆、肯尼亚、希腊采访片段】
旁白:希腊前总统的话让我很感动,这些年我也在努力做文化交流的工作,讲中国故事给外国人听,讲外国故事给中国人听。而国与国之间,如果有着交流合作的共识,可以做的事情将更多。
(字幕:2024年7月,中远海运比港支持的希腊文化部项目--水下考古博物馆开建,预计2025年底竣工,今后,这里将展出中希两国的水下考古文物。)
旁白:有的西方人认为,文明之间是冲突的,所有才会有这么多的战争。但我一路走来,遇见很多人,听到了很多故事,我理解了中国人说的“求同存异”、“以和为贵”。
【在雅典古市集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雕像前】
竹内亮出镜:你看他们的衣服完全不一样,穿的鞋、衣服、发型完全不一样,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思想是相似的,这个很奇迹吧,这就是那个穿越时空的一个对话,这个中文叫什么,和合共生。
旁白:超越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好像并不难。如果大家都有“和”的精神,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我们就有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
【片尾字幕】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 编辑: | 张博忺 |
| 责编: | 姚乐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