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少学生会选择当志愿者,丰富自己的假期。不过记者发现,当志愿服务时长被多地教育部门正式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一条隐秘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
在部分电商平台和社交群组中,“付费代刷志愿时长”已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加入了一个名为志愿时长活动交流的群聊,入群后负责人很快主动联系并热情介绍,对方称服务项目可标注为关爱老人单车治理等常见类型,仅需提供姓名与志愿者编号,无需提交任何服务过程照片时长即可录入系统。
记者以40元下单5小时关爱老人项目,提供姓名与志愿者编号,仅2分钟后,账号中便新增一条5小时的服务记录。
然而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真正的志愿服务认证从学生参与活动到后台显示志愿服务时长最快也要1~2小时。
在该项目详情页最新报名列表里,记者所用账号的姓名与头像赫然在列,仅从页面信息看,项目内容与常规志愿服务活动无异。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前志愿服务评价过度依赖“时长”硬指标,其规则忽视服务质量和实际价值,进而容易催生形式主义甚至造假行为。
编辑: | 张博忺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