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期间,一场医生和AI的“对决”引发关注。来自中山医院放射科的6名医生分成两组:“AI协同组”的3名医生在AI辅助下完成影像诊断与报告撰写,“人工组”的另3名医生则凭经验应战,两组围绕同一份胸部CT影像现场展开技术较量,谁是最后的赢家?
比赛中共涉及3个病例,两组医生现场阅读胸部CT并出报告,总图像阅读量超千幅。
19分56秒后,“AI协同组”率先完赛,20秒后,“人工组”也完成任务。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医生借助智能体,一键就检出肺结节、冠脉钙化等胸部异常,这组医生们更像是在“核实诊断”,而非“撰写”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 王屹:同时我刚刚清晰地看到我们的高年资医师对报告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他把这个报告变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报告,而不是每一项由AI单独列出来的报告。
不过,有专家观察到,无AI辅助的“人工组”发现了一些“AI协同组”忽略的病症。此外,报告更有“人情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 曾蒙苏:时间上一定是AI短,准确性上差不多,但我要说人工组更有温度,更有体感,这两个是“年度随访”但(无AI辅助)医生组还提出了建议,建议超声随访,或者6到12个月。
事实上,AI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工具已经发展了10多年,其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就是影像AI。在去年年初,中山医院放射科还和联影智能共同研发出业界唯一的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经过一年的攻关,目前可自动检出肺结节、骨折、肺气肿、主动脉增宽等73种胸部常见异常。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 曾蒙苏:它的准确率大概在85%,(未来)我们希望能达到95%,我是有信心的,(希望)未来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一倍。
联影智能联合创始人、联席CEO 周翔:和另一个合作伙伴在做大脑磁共振的“一扫多查”现在做了30多种疾病,也在推动,还有骨科的,还有超声,腹部的,这个拓展方向也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编辑: | 沈之颖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