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生活舒服,空气也新鲜,这里终究受约束。”在上海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住了32年的阿福,早在20年前就符合出院标准,却至今没能走出医院大门。而另一边,南昌景区19岁女大学生被有精神疾病史者刺死、河北廊坊24岁女幼师遭精神病人杀害的悲剧,又在提醒着另一个困境——不少精神异常的人,因家属抵触等原因,迟迟没有被送医干预。 精神障碍患者的世界,犹如“围城”:应该进去治疗的,没有进去;能出院回归社会的,却找不到出口。
据权威数据,我国精神障碍患者人数早在2013年就突破1亿人,其中重度患者约1600万。这座“围城”里的困局,不仅关乎他们的人生,更牵动着千万家庭与公共安全。
第一重围城:不愿就医的隐忧,恶性事件背后的“监管空白”
“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被骂醒,家里老人小孩都休息不好。”上海一小区居民的投诉,揭开了基层管理的难题——小区里一位60多岁的阿姨,因儿子车祸去世引发精神异常,长期在清晨游走于小区里骂人、扔脏东西,却迟迟没能被送医治疗。
居委会与社区民警曾多次上门沟通,可阿姨的丈夫始终抵触:要么躲着不见,要么闭门拒绝。“我们提议带阿姨做脑部CT进一步诊断,他不同意;想劝他送医,他更不松口。”居委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
根据《精神卫生法》,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只有出现伤人、自伤或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才符合强制送医标准;若家属不愿送医,基层部门也无计可施。对此,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陈优点出核心原因。 “家属怕‘精神病’的帽子影响患者,更怕被社区、单位歧视。”这种顾虑导致很多患者错过早期干预时机,病情则从言语威胁、行为混乱,到毁物、伤人,甚至持械施暴一步步恶化。
今年以来,多起恶性事件印证了这种风险:
8月10日,南昌景区19岁女大学生被有精神疾病诊疗史的席某某捅死;
2月26日,河北廊坊24岁幼师周某下班途中,被患精神分裂症的谢某持刀杀害;
3月27日,广东廉江东涌村一家祖孙三人,遭确诊精神分裂症的同村村民叶某志杀害。
“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能控制病情,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陈优强调。但现实是,基层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沈亮指出,《精神卫生法》虽规定近亲属可送患者就医,却未明确他们“不履行义务该担何责”,这让监管陷入“空白地带”。专家建议,后续可以细化相关的实施细则,来弥补这一部分的空白。而对于已经确诊的精神病人,如果监护人也放任不管,最终导致其肇事肇祸,应当增设“监护人失职罪”,来追究这部分人的责任。
第二重围城:出院无门的艰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即便家属支持愿意送医,但目前,精神病院普遍人满为患。符合标准却“滞留医院” ,与“不愿就医”形成鲜明反差。
1993年,阿福因精神分裂被强制送医,2005年左右就达到出院标准。可他的父母当年不愿接他,后来女儿成为监护人,依旧没办出院手续。
“他一个人住我们不放心,我和先生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公婆,实在没精力看着他。”阿福女儿的顾虑很现实,“医院有专业照顾,他快70了,以后年纪大了也得去养老院,不如先在这住着。”
这样的患者,在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占了“一大半”。医院核定床位仅360张,实际长期住院患者却达680人,最高时近700人——原本放3张病床的病房,硬生生塞进6张。
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科科长杨志磊表示,在他们长期滞留医院的患者中,有60%左右是因为家属存在现实难点,所以没法接他们出院。这些困难中包括家里住房困难、家属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提供长期照料等。其中,也有一部分家属表示,自己没办法保证出院的病人长期服药。
“尤其是男病人比较突出一点,就是家里面可能有妻子或者有女儿之类的。照顾他日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叫他吃药,一开始可能没问题,但后面就有困难。”
杨科长表示,还有一部分家属,出于种种原因,主观上就拒绝把可以出院的亲属接出来。“不排除有一些家属确实是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这类家属中,有些甚至就连患者的住院费及医疗费都不愿意支付,就更别提愿意接他们出院了。
医生表示,高密度床位的设置、封闭的狭小环境其实并不利于康复。病情稳定的患者出院后接触社会,才能恢复社交功能、情感互动能力,而只要能按时服药、规律作息,精神类疾病也大概率能维持稳定。
据了解,目前上海各街镇的“阳光心园”,能为康复期患者提供日间照料、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但受限于条件,无法提供24小时全托服务。记者咨询多家养老机构,得到的多是“民政有规定,不收精神障碍患者”的答复;仅一家与上海精卫中心合作的民营机构愿意接收有精神病史的老人,但每月费用高达1万-1.4万元,普通家庭难以承担。
如何破局?
一边是医院床位告急、患者“想走却走不了”,一边是家属“想管却管不了”、社区“想帮却没抓手”,精神障碍患者的“围城”之困,从来不是某一方能破解的难题。
2025年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明确养老机构可依规为重度精神残疾人提供照护服务,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上海之后也将出台具体的落实要求,会对老年精神疾病的患者如何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进行“分类施策”。
为家庭解除照护的后顾之忧,相当于为解开“围城”之困打开了一个通道。但这还远远不够。比如给精神专科医院扩容,增加更多的治疗供给;比如培养更多专业社工,帮家属分担监护压力。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少一点歧视,多一点理解。当“精神障碍”不再是“洪水猛兽”,家属才敢主动送医;当患者回归社会时能得到包容,他们才不会被困在医院里。让精神障碍患者真正“回家”——不仅是走出医院大门,更是走进正常的生活、被社会接纳。这才是治疗的最终意义。
编辑: | 赵祎韫 |
视频编辑: | 俞欣怡 |
责编: | 沈雪颖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