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上海海外联谊会名誉顾问严隽人的讲述——以一座花园,赴一场故乡之约。
作为一位在新西兰居住了近三十年的侨领,上海始终是我内心深处最深的牵挂,在这里出生、成长,从小学到初中的岁月都沉浸在弄堂的烟火气息中。2018年,当上海筹备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消息传来时,我立刻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此次盛会中,打造一座“新西兰花园”,让故乡的土地上,绽放一段跨越山海的情谊。
最初的设计方案并未受到普遍认可。组委会中的专家们认为,海外侨社要建造一个符合国内标准的花园,挑战重重。然而,我们决心追求完美,从“新鲜花园”的初步构思到最终的现场效果图,我们反复修改了八次——当他们提出需要与整个园区协调一致时,我们便调整了布局;当他们担心风格可能不协调时,我们便精心挑选植物搭配。每一次修改都需经过层层审批,但随着方案逐渐从模糊变得清晰,我们心中的期待也日益高涨。到了2019年,当上海市侨联将我们作为典范,鼓励其他海外侨社参与时,我们终于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新西兰花园”成为了花博会上首个由海外侨社主导的国际花园项目。

要打造“新西兰花园”,就必须注入新西兰的灵魂。我想到的是新西兰的国花——银蕨,这种全球濒危的保护植物,无法被引进栽培,只能通过特殊许可进行“引展”,并且展览结束后必须确保它不会留在中国土地上,否则将面临法律问责。仅审批过程就极其艰难,首先需向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申请出口许可,随后在中国农林部门办理准入手续,双方的检验检疫要求详细到几页纸之多。
银蕨的选苗过程更是精细,必须在新西兰的原始森林中寻

找冬季萌发的幼苗,并将它们连同土壤一起小心翼翼地挖出,转移到培育场进行养护。在出发前,所有银蕨的根系都要经过反复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不带有一丝新西兰的泥土。2020年项目启动后,我们与东方航空协商,一旦检验检疫报告完成,便立即携带银蕨搭乘当天的航班,11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机场。迎接它们的是海关和市到区五级检验检疫部门的联合监管——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开箱取样,每一株银蕨都必须经过化验合格后,才敢运往崇明。根据规定,所有外来物种必须隔离半年,因此崇明筹备部特别租用了隔离场所,我们期待这些“小家伙”能在故乡茁壮成长。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顺遂人意,仅半个月后银蕨便开始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当时国内了解银蕨培育知识的人才有限,我们紧急从北京邀请了一位蕨类植物专家前来诊断,并更换了全部的营养土。尽管如此,30多公分高的花盆对于银蕨来说还是过于狭小。一个月后,12株银蕨仅剩3株存活,不久之后,连这3株也逐渐枯萎。随着花博会的临近,时任崇明区区长向我建议:“老严,用照片来代替吧。”我坚决摇头,银蕨早已被上海电视台报道过,我怎能允许故乡的人们看到的是“假花”呢?
我随即飞回新西兰,在苗圃中精心挑选了6株根系强健的银蕨,并再次申请出口。尽管新西兰相关部门提醒我,2010年在中国上海世博会新西兰馆展出的银蕨仅有两株存活,且我这次带去的12株都未能存活,但他们最终还是被这份侨胞对故乡的深情所打动,同意了我的申请。这次我们超出了预算,但看着银蕨再次启程,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必须成功。
由于没有隔离期,我们就在花园现场搭建了一个隔离棚,一个1米见方的木制盒子,底部铺上厚塑料布以防漏水,正面安装了20毫米厚的玻璃供人观赏,棚内保持恒温恒湿,连通风网都细到连蚊子无法进入。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土办法”竟然奏效了,6株银蕨不仅存活下来,还从45公分长到了1米5,枝叶繁茂。2021年5月,花博会开幕,当游客们围绕着银蕨发出赞叹时,我明白,这场跨越山海的约定,我们终于成功地守住了。

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从一片荒芜之地到满园的新西兰风情——门口矗立着3米高的毛利木雕刺树,十副精致的木雕面具散发着异国情调,法国冬青构成的绿墙内隐藏着绵羊装饰品,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6株银蕨。它们不仅生长在花园中,更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那是一位海外侨民对故土最深切的思念,也是一段刻在土地上的我与上海的故事。

| 编辑: | 蔡凌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