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下载APP
登录

⁺

历史

⁺

收藏

⁺

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新浪新闻·2025探索大会收官 聚焦AI前沿驱动产业新变革

2025-11-06 16:02:12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11月5日,由微博与新浪新闻联合主办的“新浪新闻·2025探索大会”在北京凤凰中心落幕。本次大会以“新智创想 逐浪跃迁”为主题,汇聚行业领袖、跨界嘉宾、学术专家、数字技术探索者与从业者等探索力量,深度探讨AI技术的前沿应用、产业融合及社会影响等议题,为AI驱动未来跃迁提供新的路径参考。大会同期还公布了2025新浪新闻“探索之心30”评选活动最终获奖名单。


追寻探索之源,激扬前行力量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社会机理,重塑千行万业,成为推动行业进步、激发产业创新、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微博CEO王高飞在致辞中表示,“真正的技术创新必须贴近人的需求,服务于真实场景,并始终坚守社会责任和技术伦理的底线。新浪和微博将继续扮演好连接者角色,通过探索大会这样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碰撞思想火花,共同为AI驱动的未来跃迁寻找落地路径。”


探索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从科技创新到文化发展,人类不断突破认知边界,追求更优解。在大会跨界对话环节,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与大道文化创始人、演员、编剧、导演陈佩斯,中国内地演员、导演陈大愚围绕主题“我们为什么要不停探索?”展开了交流探讨。



在探索艺术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是无法回避的“碰撞”对象。陈佩斯表示,“有一天喜剧演员也会被机器人抢饭碗,但是剩下的那个尖儿是替代不了的。舞台上的每帧每秒都蕴藏着千变万化,这个反应能力机器人可能一时半会儿学不会。”


探索的意义是什么?陈大愚认为,探索本身就是意义,“因为探索就需要勇气,勇气是人类最伟大的素质之一。”


“AI更像是一面镜子,最终映照出的,还是使用AI的人的素养、思想和情感。”王巍在现场表示,“工具的进步,永远在挑战和考验使用者本身的深度。”


聚焦产业融合,驱动质效跃迁


AI技术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利器”,如何深化AI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在大会现场,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长聘教授、社会计算与交互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秦兵,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火山引擎副总裁张鑫以“人工智能与产业经济协同创新”为核心议题,共同探索AI如何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融合,助力产业实现“质的跃迁”。


秦兵直指AI技术的“人本逻辑”,她认为情感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



龚宇则聚焦影视行业,指出人工智能时代该行业存在“112”定律:“随着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视频作品单位时长成本每降低一个数量级,创作者就会增加一个数量级,推动产生的作品数量至少增加两个数量级,几年内产业格局一定会发生颠覆式的变化。”



张鑫从人机交互与开发层面指出了AI带来的变革,他表示,人机交互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图形界面变成自然语言交互,甚至开发方式也发生最根本的变化,自然语言成为AI时代新的源代码。



为见证并致敬人工智能领域先锋探索力量,2025年,微博与新浪新闻共同发起“探索之心30”年度评选,以媒体视角锚定技术变革坐标,为破局者搭建荣耀舞台。在现场,“探索之心30”正式公布“最具探索精神企业”和“最具探索精神产品”最终获奖结果,百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以及具身天工2.0、鸿蒙折叠电脑、可灵AI等20款产品荣登榜单。


在以荣誉致敬探索力量的同时,大会还为前沿技术提供了可感可触的展示舞台。在大会同期打造的“2052未来生活Space”活动现场,来自海淀区不同企业的四款AI机器人化身“未来伙伴”,与陈佩斯、陈大愚玩起了猜拳游戏,并展示了递送盲盒、弹奏钢琴等能力,打造了沉浸式未来生活体验场景,呈现了这些机器人产品在视觉识别、精密控制等方面的杰出性能。海淀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的AI创新热土,这得益于其“最强大脑”集聚的智力优势,以及人才、数据、政策协同的生态体系。海淀还主动开放城市空间作为技术试验场,为AI落地提供了优渥土壤,“海淀智造”正持续推动技术走向生活。


推动普惠共享,谋划向善未来


现如今,AI大模型与数字技术正释放巨大红利,但核心技术与优质资源仍集中于少数科技公司和资本集团,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和普通公众难享深度价值。在大会探索对话环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南京大学通信系主任、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委会副主任曹汛,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欢创科技创始人、CEO周琨,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围绕“我们如何掌握科技创新的时代红利”议题展开对谈,共同探索把握时代红利、赢取未来主动权的智慧路径。



高旭东从技术突破的基础条件出发,指出“预测技术未来很难,但是只要大方向正确,有人才、有产业链安全、有巨大市场支持,所有重要技术领域我们都能做好。”


曹汛强调了核心技术攻关的精神支撑,他认为在核心技术攻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尤为珍贵,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科技自立自强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姜哲源表达了对国内AI产业的乐观态度,“全世界最新潮、最先进的机器人产品已被中国企业霸榜。中国和美国在AI领域已不分伯仲,但硬件中国更有优势。”


周琨结合企业实践,指出产学研最大难题是认知。“行胜于言,要带工程师做架构、代码,进工厂打螺丝,制造是研发一部分,做技术要到生产一线。”


杨静则进一步厘清红利转化的关键环节,表示“科技红利并不是抽象的,也藏在正在质变的技术和产业里面,洞悉红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要把技术落地,跑通商业模式,把红利从潜在变为现实。”


随着AI大模型深入千行百业,带来效率和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伦理边界如何划定、就业结构如何适配、数据安全如何保障等深层挑战。在大会现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长江学者、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副主任彭绍亮,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兼可穿戴事业部总经理张雷,智谱高级副总裁吴玮杰针对“AI大模型的前沿应用与社会影响”议题,分享了自身以及所在企业的前瞻思考与创新实践。


“未来十年,将是‘AI+’的黄金时代。”彭绍亮表示,“我们的核心目标,是缩短被动劳动,提升主动创造;让科技向善,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



韦青则回归“人与AI的关系”这一本质问题,强调“天天讲机器超越没有任何意义,知道人如何驾驭机器才是最至关重要的。要‘知机’,也要‘自知’,胜机首先要胜自己”。



张雷表示,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带来非常多的便利,穿戴设备让AI技术离人类更近,将AI带入日常生活,让人更了解自己、能力变得更强。



吴玮杰则从AI对生活与工作的实际改变切入,指出“从经验判断到科学预测,从事后响应到提前预警,从被动处置到精准前置的处置,AI正在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有温度。”



在AI与数字技术加速重塑世界格局的今天,探索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引擎,更是文明跃迁的底层逻辑。新浪新闻·2025探索大会搭建起产学研跨界对话的桥梁,通过凝聚共识、激发创新、致敬先锋,持续推动AI从“技术可能”走向“社会可行”,共绘智能时代的人本图景。

编辑: 朱永斌
点赞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
关键词: 新浪新闻·2025探索大会AI

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00:08
特朗普施压 要求重启成龙主演电影《尖峰时刻》
时讯3天前
00:07
中国游客退订重创日本旅游市场 酒店老板诉苦
时讯2025/11/24
01:17
106千米 “上海造”人形机器人走出世界纪录
看呀STV2025/11/22
00:07
批高市早苗的人反遭批?野田佳彦:很危险!有错该纠!
时讯2025/11/22
00:10
内塔尼亚胡:美售沙特F-35未提前沟通
子午观潮2025/11/21
00:08
野猪早高峰“打卡”南京博物院 被护栏封印
时讯2025/11/21
00:09
加州少年疯玩踢门挑战 极有可能被当成歹徒
看现场2025/11/20
07:09
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奉劝高市:不要自取其辱
环球叶问2025/11/20
阅文集团、喜马拉雅、小红书、B站、混知、趣头条、米哈游、无锋科技……都来参加这个会→
浦江同舟2025/11/20
00:16
国内最大巴洛克建筑群 换“冬装”“蓄势”迎客
东方番茄酱2025/11/19
00:10
中方代表:日本没资格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时讯2025/11/19
2025全球数商大会将在上海举行,大会亮点抢先看
看呀STV2025/11/18
00:36
2025世界城市文化大会 聚焦AI时代城市文化
看呀STV2025/11/16
02:00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 “数字星火”点亮传媒变革
时讯2025/11/14
01:57
互联网大会企业家论坛:AI要给人类做副驾驶
看呀STV2025/11/08
01:13
AI视频“加速奔跑” 哪些行业或被颠覆?
子午观潮2025/10/05
03:39
一饭封神溢出效应:“锅气女侠”的破圈之旅
看呀STV2025/09/18
17:43
在外滩大会 “金融科技”如何破圈融合?
看懂上海2025/09/13
06:06
WHY星人大会︱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合奏
执牛耳者2025/09/05
00:30
WHY星人大会︱机器人的能力边界在哪?
执牛耳者2025/09/05
看看新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友情链接
  • 产品服务
  •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电话:021-62870000

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网络社会征信网
上海工商电子标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24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8]4466-313号 互联网ICP备:沪ICP备10207042号-1 沪ICP备10207042号-4 网视备(沪)02020000020-1号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看看新闻APP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