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哈佛三剑客之一,现在还好吗?
李嘉昊,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时间拉回2015年,当时关注留学以及国际教育的一定都听说过轰动上海滩的“哈佛三剑客”:
每一年,在整个中国范围内被哈佛大学本科录取的学生屈指可数。但唯独在2015年上海连中三元,毕业于上海中学的李嘉昊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曾经多次邀请过他来节目中分享自己的学习以及留学经历,十年来的联系未曾中断,可以说是看着这个大男孩一路长大。
李嘉昊参加《海外路路通》节目录制
十年后的当下,美国留学遇到了不少未知与争议,哈佛大学深陷与特朗普政府的各种博弈之中,美国的精英大学更是一直处于激烈的文化战争中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在这个时间点,再与身处美国的李嘉昊聊聊,看看十年来的留学与留美生活都对他带来了哪些改变。他的故事或许能为那些正在留学路上焦虑与犹豫的家庭提供另一种思考。
点击观看直播全回放👉 海外路路通|曾经的哈佛三剑客之一现在还好吗?
01 自命不凡的错觉是哈佛带给我的礼物
长久以来,光鲜又多金的金融、咨询以及科技行业一直都是藤校生以及各大名校生的最爱。
《哈佛大学校报》曾调查了本校大二学生注册的专业,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专业分别是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应用数学以及神经科学。其他几所藤校的调查结果也体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
而哈佛大学每年公布的就业调查显示中,毕业生们的就业去向也体现了他们对金融、咨询行业始终如一的追求。
图源:哈佛大学
2019年从哈佛数学专业毕业,李嘉昊也选择了进入金融领域,开始从事对冲基金的工作。这样的选择看似非常“随大流”,但其实也是经过他的深思熟虑。
“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不擅长编程,但我对理论还蛮擅长的,我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系统会怎么运作。后来就发现投资好像挺适合的,我能用数学思维去理解公司与世界的本质。”
之后像计算大学申请成功率一样,他“疯狂”给多家对冲基金发邮件求职,最终纽约一家基金公司给了他机会。而这一做就是六年,他也从纽约搬到了达拉斯,现在主投科技类公司。
现在回看,哈佛名校的光环除了提升他的求职邮件回复率,更带给他一种“自命不凡”的错觉——名校毕业的自己,一定会不错的。但也正是这样的错觉,让他有了更多勇气去试错。
哈佛于他,就是一个不断体验与尝试的地方。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交朋友、尽量地去玩。
所以在职业开始的最初,他就认为:先去试试吧,不管是做金融还是敲代码,随时想换方向其实都没问题。
“生活就像一个游乐场,要玩什么项目你自己选。从20岁一直到60岁这40年,其实是一条曲线,你是不断变得更像你真实的自己。尼采说的Ubermensch‘成为你最真实的样子’,这个概念我一直很喜欢。”
但他也一直强调,找到自己的这条路不一定要来自“哈佛”,留学在现在更多是新环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将自己抛掷到一个全新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之下,用包容的心态来探索。降低滤镜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对于当下复杂的世界以及各类信息,他提醒留学生们注意:你是来获取资源的,只需专注自己的“游乐场规则”。
名校就是一张体验卡,并非保险单。
02 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
回顾李嘉昊之前的学生时代,一直是大众眼中的“神仙学霸”:上中学子、高二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的金奖,拿到清华大学预录取随后又放弃,最终进入哈佛。
这样令人惊叹的升学路径可以说是只能仰望,但他却坚持认为“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
李嘉昊与知名数学家丘成桐
我们在前不久走访了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简称静教院附校),也是李嘉昊的小初母校。在专访学校原校长、知名教育家张人利时,他还专门提到了这位优秀毕业生。
在张校长眼中,也并不认为李嘉昊从小就是天赋异禀的学霸,最初甚至可以用“不起眼”来形容,进入初中的他才逐渐展现自己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李嘉昊说进入上中之后,就发现自己并不是最聪明、最有天赋的那个,一起打竞赛的大神比比皆是。
别人看到的他,从容冷静一次次参加竞赛、做各类复杂的数学题。但他却说:“其实我很慌的,很多题我是要回家苦思冥想一晚上才能解出来的。”
所以能被复制的成功,到底靠的是什么?
“我很好强也很努力。为CMO备考的那个暑假,我把过去20年国际奥数题全刷了一遍,包括中国、美国、罗马尼亚等数学好的国家赛区。通过刷题,是可以弥补能力上的短板的。”
他坦言,自己的成功除了源于“不认输的心”,还有一张“厚脸皮”。
在高中的时候,他发现别人物理化学比他强,就会直接开口问:兄弟,你到底怎么学的?为什么可以这么厉害?
在进入哈佛的第一年,他受到口语表达和写作的困扰。他选择的解决办法就是直接去求助美国室友:纠正他的语病,在提交论文之前帮他修订语法和基本表达。
“当你去向宇宙寻求帮助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帮你的。主动寻求帮助是件很性感的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事是热爱。
在对话时,李嘉昊回忆道,一直到现在他脑海中最幸福的画面就是:暑假在24度的空调房里,手里拿着冰箱里刚拿出来的西瓜,坐在凉席上沉浸于数学几何题中。
“我当时还会在QQ群中和数学爱好者探讨数学问题,那时候还喜欢用'膜拜’这样的词语去互相吹捧。我还结识了上海几何大王叶中豪,他原先跟我完全不认识,我跟他在网上讨论题目,他说你很好奇,来我家里吧,我周末有课可以不收你费。
数学就是一个community,它是个很有爱的、很让人快乐的一个社区,我现在回想一下,那时候的我是多快乐啊。”
03 AI时代的留学生怎样把握住更多机会
李嘉昊现在身处一个8人团队,操控30亿美金。作为科技投资者,他需要密切关注科技热点与进程,AI自然已经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去。
他每周都会花2到3小时写作,整理出来一周中大的经济体趋势、数据点和热点,从而去思考未来的交易方向。
但在大学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讨厌英语写作的人。如今AI完全改变了这件事,他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思想,只要idea足够有趣,AI助手就可以帮助他整合并润色修正。
他还会经常和AI聊天,问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他说女朋友都会抱怨他,和AI待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他提到AI的那股兴奋劲儿,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AI现在那么好,千万不要浪费啊!”
对留学生来说AI更是全新的机遇。就像之前提到的,他在大学遇到的英语写作障碍,现在就根本不需要求助“室友”,AI可以24小时陪聊还能随时随地当你的英文老师。
在他看来,中国留学生的智力往往被锁在“语言的胶水”里,但现在AI可以粉碎这个障碍。任何你不懂的内容,直接放AI里面,它就能帮你解释清楚。
中国留学生不要低估和轻视自己,在新的国家要更有勇气,没有一种语言可以封印你。
同时在李嘉昊的眼中,没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时代可以让想法实现,AI降低了门槛链接了工具,帮助人们动用资源去尝试、去试错。
“知识的围墙塌了。现在最稀缺的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但他更警惕AI时代的认知陷阱:“美国90%的人被算法洗脑,以为中国还是穷国。未来赢家一定是能用AI打破信息茧房的人。”他建议留学生:“把自己扔进新环境,像哥伦布登陆一样保持探索欲。AI是铲子,但挖金矿的永远是人。”
了解李嘉昊的故事,不用非得想着上什么价值,但不知道你是否能有一些收获?希望这些收获能是某一下的灵光乍现,或是一些特别的感受。
如今的李嘉昊,周末远离社交,用“乌龙茶般的淡快乐”平衡高压工作,却仍保留着少年般的野心。他对自己的未来并未设限,还在期待人生游乐场里的更多加号。“也许有一天我会创业,亲手搭建积木,而不仅是投票。”
何时葡萄才熟透?你要静候再静候。我们约好十年之后,再来一场对话。
编辑: | 张馨元 |
责编: | 袁宏云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