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下载APP
登录

⁺

历史

⁺

收藏

⁺

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闷”出焦虑?心理专家:学会感受细微的美好

时讯

2020-02-14 09:54:10 文汇app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市民们开始了“家里蹲”模式,宅在家里尽量不出门。屈指算来,前后快二十天了。有些网友说,再这样“闷”下去,要“闷”出焦虑了。


疫情当前,人们的内心自然会相对平日焦虑一些,甚至会有恐慌情绪,这是极为正常的。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海燕认为,这就像每个人的身体抵抗力不同,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不一样,当大众纷纷开启“宅家抗疫”模式时,其实不同类型的人群,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分类给予指导和帮助。


比如“宅男”“宅女”,这个群体本就习惯了“宅”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心理冲击相对较小;而一些性格内向、敏感、容易焦虑甚至自带一些情绪问题的易感人群,则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被“更多关怀”。


问题1:宅久了,想和别人聊天,又怕打扰人家?


张海燕:过分善解人意没必要


有人之所以感到在家越来越“闷”,有点难熬,主要是因为日常的生活习惯、行动轨迹在这段时间被打乱了,难免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症状。


毕竟,人是社会的动物,平时大家有工作、有生活,来去自如,都生活在自己的人际“场”中。无论是上班和同事交流,还是出门办事,一路上和邻居、摊贩等人打招呼,这些外界交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天,多数人的活动空间缩小为家里的斗室一间,对外的语言交流也锐减,看似微小的变化,可能逐渐成为情绪的导火索,给一些人带来心理困扰。


宅居多日后,有的人想找朋友或亲戚说说话、聊聊天。但拿起电话,或许他们又担心:会不会叨扰人家啊,别人会不会嫌我烦啊,或许人家家里很忙呢……想来想去,最后电话没有拨出去。


其实,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大多数人的“日常”都需要和外部世界建立一定的关联,维持人际间的交流和情感沟通,这些都是生活的“刚需”。


建议大家真实面对内心渴望沟通的诉求,该找人说话“解闷”的时候,不要想得太多或者不好意思,完全可以果断联络、切入社交模式。要知道,交流对自己或对方可能都有好处。


问题2:同样“宅”,为什么宅男宅女受到的心理冲击比较小?


张海燕:有些人本对外界依附度不高,有些人要开启“心理防护”


眼下,有些性格外向、平素喜欢走家串户、呼朋唤友的人,在“宅居”面前尤其难以适应,甚至有人会感觉“闷得慌,无所事事”;但也有正面的“榜样”,比如有人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甚至在没有资源的条件下创造资源,自己找事情做,无论是锻炼也好、做家务也罢——要么透过各种载体连接起外部世界,要么从事一些需要潜下心来做的事情,“宅”得很健康。



那么,为什么说“宅男”“宅女”相对受到心理冲击较小呢?这是因为“宅”本来就是这个群体的内心渴望。生活中,有些人本就比较内向,对外界的依附度不高,更喜欢通过互联网完成对外交流,甚至衣食住行都习惯了通过一根网线解决。疫情当前,宅居虽是不得已,但与自己的过往状况变化不大,自然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人在个性上本就比较易感,比如极度内向、容易冲动或者性格偏执,这部分人宅居在家,就需要多关注一些自己的“心理防护”了。“有些人可能生来敏感细腻,容易紧张多虑,外界有一点点不利消息,认知上就会被放大,从而会产生各种焦虑、担心。”在张海燕看来,内心敏感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够为自己建立一个积极视角。


既然宅在家,就要把家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什么是“家”?家,就是亲人之间情感沟通的场所。身处非常时期,家庭这座港湾更要发挥防护功能,即便是性格内向的人群,也要尽可能以各种方式与家人互动,在密切的相处中去感受那些细微的“美好”,与家人一起从事家务活动,努力从家的港湾里感受爱意,获得正向支持,保持乐观,那么眼下这段“宅”的日子,也就能变得轻松释然。


问题3:天天“家里蹲”,和家人距离近、摩擦多?


张海燕:和谐宅家,从放下手机、控制刷屏开始


有人可能会说,天天“家里蹲”,觉得很无聊,与家人距离近了,可摩擦也多了。这里的建议是: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从放下手机开始。


须知,人与人、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是手机的线上交流无法替代的。这段时间,大多数人接收信息就靠手机,但要宅得健康,第一条就是控制看手机的时间。刷手机的时间越长,接受的疫情信息越密集,内心就可能越是焦虑,甚至会因情绪失控而用言语伤害家人。


也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平时用来解闷的手机,也是一个“焦虑源”:每天打开手机,接收到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有的夸大其词,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的谣言……


看到的负面信息越多,负能量积少成多,导致心态变糟,于是会更多关注负面消息,这叫选择性消极注视。因此,足不出户的时候,大家要管住手——不要时时捏着手机,一定要控制刷屏的时间,这样就能腾出更多时间,依偎在家的港湾里,与最亲近的人一起共同度过战“疫”时光。

点赞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
关键词:

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01:29
5岁男孩眼睛被戳伤 园长抹猪油致残 240万医疗费谁担?
时讯2天前
00:28
费德勒全家来沪,喊你推荐吃大闸蟹的地方!
看呀STV2天前
00:09
加沙停火协议达成 含以军撤军等四大核心内容
子午观潮2025/10/09
00:10
飞机上看儿童色情影像 日本足协高官在巴黎被捕
时讯2025/10/09
02:14
上海长假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 同比增19.74%
时讯2025/10/08
00:28
上海一小车直接冲向警车!民警:我肯定要闯红灯…
新闻坊2025/10/08
00:08
一小时内4架 胡塞武装向以色列发动无人机袭击
时讯2025/10/08
02:01
东方秋晚上演人机同奏开启一场跨越时空音乐之旅
时讯2025/10/06
00:09
27岁女子因身材焦虑8年只吃水果 死前体重仅44斤
时讯2025/10/06
00:08
台湾长荣航空同一天两起意外!一架因风复飞机尾触地
时讯2025/10/06
00:08
特斯拉宣布:擎天柱机器人开始练中国功夫了!
时讯2025/10/05
00:08
走私给富豪圈养当宠物!11只猎豹幼崽被成功解救
时讯2025/10/05
00:16
“蓝马甲”帮您和陆家嘴三件套拍出最美合影
时讯2025/10/04
00:14
“我儿子是马克龙” 95后非遗传承人圈粉总统母亲
一眼看天下2025/10/02
03:42
老颜们的国庆
时讯2025/10/02
02:01
为热爱奔赴上海 10万发烧友集结国际手办模型展
时讯2025/10/02
02:39
花式促销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长假首日申城商圈迎大客流
时讯2025/10/02
00:07
日本幼儿园校车撞入民宅 司机死亡 5名儿童受伤
时讯2025/09/29
04:00
第八届进博会上海城市形象片发布
时讯2025/09/29
00:09
伊朗外长怒骂美国无耻 逼伊交出核材料换取豁免
时讯2025/09/29
看看新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友情链接
  • 产品服务
  •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电话:021-62870000

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网络社会征信网
上海工商电子标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24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8]4466-313号 互联网ICP备:沪ICP备10207042号-1 沪ICP备10207042号-4 网视备(沪)02020000020-1号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看看新闻APP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