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没有指名道姓的情况说明,让一场商业纠纷演变成了舆论场的“猜谜大会”。近日,扬州某音乐节发布声明,指控一位原定参演的青年艺人团队在官宣前夕“坐地起价”,导致合作告吹。然而,声明中将关键信息全部打码,使得本应关乎诚信的严肃声讨,瞬间变了味。
事件迅速引发两极讨论。有人呼吁抵制“无德艺人”,要求直接公布姓名;也有人质疑主办方不发律师函却发“小作文”,是在炒作博眼球。
如果主办方所言属实,艺人团队“压哨抬价”的行为显然是在挑衅行业规则、侵蚀市场信任。但主办方在最该坚定维权的时刻选择“马赛克式”爆料,看似留有余地,实则模糊了维权初衷,还点燃了粉圈混战的引线。
解决争端的路径,法律早已明晰。即便没有正式合同,双方的微信聊天、电话录音、报批记录等,只要能证明双方合意,便能构成有效契约。主办方与其发长文喊冤,不如直接诉诸法律,远比千言万语的“小作文”更有说服力。眼下这场猜谜式爆料,只会让公众注意力从“违约追责”跑偏到“身份解谜”,彻底偏离了问题核心。
这场闹剧也折射出当下音乐节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主办方与其纠结“少了谁不行”,不如深耕优质体验;而艺人团队更该清醒,诚信才是长红的根基。唯有让违约者付出代价,让维权者拿出实据,才能让契约精神从口号变为行业“硬通货”。
编辑: | 陈佳雯 |
责编: | 陈怡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