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一体化”这个关键词上下足功夫,从生态环保到互联互通,从创新产业到公共服务,努力创新探索、攻坚突破,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位于沪苏交界处的元荡,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的首批跨域建设项目之一,上个月23公里的滨水岸线全部贯通,慢行系统和休闲功能也全部完成。
元荡的生态治理,从跨省域涉水项目创新审批,到统一项目的建设、验收、运行等,走通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一体化之路。
即将竣工验收的水乡客厅方厅水院,是国内首个跨沪苏浙三地的房建项目,是一体化制度创新“大胆试、勇敢闯”的又一个生动范例。
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完善,推动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使人员往来更加高效便捷,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制度创新和改革集成,也推动着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围绕国家战略和重点产业,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形成了跨区域协同“揭榜挂帅”的路径。目前,共有43个项目推进实施,合作单位超过150家。
上海一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去年联合区域内相关药企,组建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针对创新药研发、工艺技术难点和中国产物料替代等关键问题,共同攻关。
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也在加速融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564家长三角企业 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投资孵化了137项重大产业化创新成果。
位于嘉兴南湖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累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任务349项,孵化培育科技企业1000多家。而像这样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还在稳步壮大。
截至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已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52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统计显示,2024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突破了3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24.6%;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的36.5%。
“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2024年的9个。经济“量级”的提升,背后凝聚的是“能级”的增长。
大飞机、集成电路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长三角集聚成势。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发布的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跃升全球第5。
编辑: | 张蕴昆 |
责编: | 方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