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目)
借着比特币造富神话,互联网上出现了花样百出的各种“虚拟货币”。有一种号称使用手机就“挖”的派币,正用“斯坦福博士”、“区块链革命”等光鲜词汇包装自己,精准围猎中老年人。

这里的派币,是一种虚拟货币,也被称为“Pi币”和“π币”。自称“派友”的中老年用户们相信着一套共同的故事:派币是未来区块链的明珠,是即将取代美元霸权的“世界货币”。派友们就是“原始股东”,每日用手机进行“挖币”,就能抢占未来财富制高点的先机。

事实真的如此吗?业内人士表示,主流“挖矿”项目需要耗费大最算力,并设计复杂的算法才能实现加密安全的目的,靠手机“挖矿”难以实现。
这种精心包装的“中老年版比特币”,既无法像比特币一样自由交易,也不能兑换成人民币或美元,它只是以“免费挖矿”为诱饵开局,抓住中老年人对财富增值和寻求社会认同的心态。更具欺骗性的是,它号称“斯坦福大学博士团队”的研发,为自己披上高大上的科技外衣,使得认知有限的老年人难以甄别,心甘情愿地投身其中。
紧接着,这类项目就从免费点击,逐步升级到付费提升所谓“算力”;从拉人头获奖励,最终演变为缴纳高额培训费,运作模式简直就是传销。

业内人士提醒,这类“虚拟货币”本质就是“庞氏骗局”,需警惕被“割韭菜”的风险,还会陷入非法集资陷阱,或被侵犯隐私。
根据国内相关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早已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参与此类交易面临法律风险,且容易陷入其延伸出的更多骗局,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2022年以来,全国已出现多起与派币相关的传销案件。在江苏某案件中,就有犯罪团伙以“派币挖矿”为幌子,要求参与者缴纳费用购买“云矿机”,并以发展下线数量作为返利依据,层级最高达38级,涉案金额超2亿元。最终,法院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主要成员有期徒刑。

这些披着区块链外衣的“派币”等项目,绝非什么投资机遇。而是精心设计、瞄准中老年人心理和财富的现代骗局。它利用的是人们对未来的焦虑、对技术的迷信以及对财富的渴望。收割的不仅仅是养老金,更是中老年人面对数字时代的孤独。
想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首先,子女辈当成为第一道防线,要耐心科普反诈知识,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理财观与社交圈。社区与老年大学也应该开设金融相关的安全课程,用真实案例来揭穿骗局套路。同时,执法部门也需要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及时曝光新型骗局。
在这个技术狂奔的时代,绝不能任由长辈们的“发愤图强”沦为骗局的牺牲品。
| 编辑: | 董智杰 |
| 责编: | 姚乐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