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陪伴上海市民32年的法治专题节目《东方110》,将迎来开播第3000期。作为全国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法治栏目,栏目的主创,是一群扛着摄像机的警察,这档由公安民警拍摄、制作的节目,不仅讲述了警察守护百姓的故事,也见证了上海法治进步与城市治理变迁。

“观众朋友你好,今天是我们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市公安局联合举办的《东方110》节目首次同各位见面……”

1993年1月21日,第一期《东方110》与观众见面,当时的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朱达人走进演播室,客串起了节目主持人。而这也是上海公安主动发声,开展电视普法的一步:“东方象征着明天,110是我们上海市公安局今年5月1日准备向社会开通的报警服务台电话号码。”

当时,时长14分钟的节目,以“警钟长鸣”"“警民桥”“十字街头”“通缉令”四个小栏目串起了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社会治安问题。从创办之初,《东方110》就把贴近执法第一线,作为最大特点,深受观众喜爱。随后的32年里,节目的形式虽然不断变化,但内核始终如一:讲警察办案故事,说社会治安形势,提升百姓防范意识,形成震慑犯罪声势。
市民们这样评价:“蛮好的,提醒我们提高警惕,诈骗什么的不要上当,对老年人很有好处。”“和家里老人吃晚饭的时候看,会讲述一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件,挺有意思的。”“我自己也比较关注法治节目,有时候看看,一个小时很快啊。”

本周二,这档本土法治节目就将迎来它的第3000期。3000期节目中的现场真实记录,让观众常常意犹未尽。

“不要动!站起来!抱头!”——这是第107期《东方110》报道的一起境内外不法分子勾结,在上海开设赌场的案件。30年过去,跟拍那次抓捕的民警,却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包括他在内,总共3位民警,面对的却是4、50名赌徒。
“特警队员跟田大队长都掏出枪震慑犯罪分子,我必须要帮助我们的同志,一起控制住场面。我就举起摄像机,就好像也是我的一个武器一样,对准一个个赌徒,叫他们不许动、不许动!”《东方110》栏目编辑徐赬回忆道。

一边帮着震慑赌徒,一边还要拍摄现场。徐赬回忆,当大部队赶到,现场被控制后,民警们发现其中一些人还随身携带着凶器。紧张、真实的办案现场就这样被记录了下来,成为最生动的普法素材。“让老百姓看到了真实的警察工作状况,打击犯罪的现场画面,效果非常好。”徐赬说。
除了惊险的执法现场,在《东方110》,你也能看到感人的故事。年轻一代编导郁胜男印象最深的一期,说的是民警师徒两人帮忙寻亲的故事。“一个案例是师父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寻亲案子,另一个是徒弟独立完成的第一个案子。这是一种师徒间的传承,也是岗位的传承。”

没有激烈的现场,但却满是温情,郁胜男也希望,他的记录,能让观众们看到基层民警的真实工作状态,有些案子和求助,民警们可能要用几十年光阴,去蹲守去调查去奔走。“有些案子警方用了三十多年,但他们从未放弃。团圆的那一刻,就是坚守的意义。”郁胜男说。

32年来,节目标记了许多历史时刻:“请随着我们的摄像机镜头,去看看我们警方的这次突击行动……”“我们在江桥迎接专案组,押解犯罪嫌疑人抵沪……”“现在是凌晨一点十五分,我所在的地方是A9高速公路朱家角出口……”
32年来,参与《东方110》拍摄制作的民警换了一波又一波,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换新,但讲好法治故事、服务社会民生的目标,始终不变。
《东方110》栏目责编孙上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依旧会坚持随警作战,讲好警察故事,发好公安声音,做好警民之间的连心桥,让公安工作得到更多老百姓的认可,体现上海的法治精神。”
32年时间,《东方110》记录下了上海警方始终以“砺剑”打击犯罪、守护城市安全的决心,也展现了上海公安与城市同频,与市民同心的初心。如今,随着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从电视大屏到移动小屏,这档老牌栏目也在做更多新尝试,期望用最优质的内容,继续传递法治观念,回应人民期盼。
| 编辑: | 张予洋 |
| 视频编辑: | 王岑峰 |
| 摄像: | 蒋文越 |
| 责编: | 李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