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很多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作岗位上,有许多一线劳动者用他们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们代表着劳动者的创造力,凭着热爱和匠心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
在上海,电网巡视已广泛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无人机通过单次飞行即可完成高空异物清除等高难度任务。全国劳模何冰的工作室内陈列着各类无人机机型。自2015年起,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技术难题,赋予这些“新同事”无人机喷火清障、激光测距、自主巡视等创新功能,使这些“空中卫士”成为输电线路应急抢修与运维的核心力量。据统计,其团队运用无人机巡视5800余公里线路以来,年均故障发生率稳定控制在个位数。
“最初我们尝试无人机喷火清障技术,如今已成熟应用无人机载激光处理异物。”何冰作为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专业工程师介绍道,“针对台风等极端天气下人员无法近场作业的难题,我们正研发通过无人机向导线精准投放机器人技术。”
扎根电力行业19年的何冰,从基层输电线运检工人成长为技术领军者,曾参与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电力抢修,并在2024年抗击台风"贝碧嘉"期间坐镇指挥中心。多年一线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技术革新的必要性:“传统模式下,3公里线路人工巡视需2-3小时,现在无人机10分钟即可完成,隐患处置仅需10-20分钟。”
2021年,何冰勇挑重担建设上海电网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面对AI算法、大数据等全新领域,他秉持“边学边干”理念,多方请教行业专家破解技术密码。目前该中心已实现超前预警并处置隐患超万起,累计避免经济损失达3.4亿元。
如今,何冰创新工作室已发展为50余人的专业团队,累计获得21项授权发明专利。团队成员表示:“何工始终重视青年创新,即便是不成熟的想法,他也会组织专家论证可行性。”对此,何冰强调:“我们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理念——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每个突破都是新的起点。”
时代在发展,哪怕在传统行业的一线,也需要在实干中思考,根据需求来不断创新。
在上海第一社会福利院,赵琼琼以细致入微的照护诠释着职业温度。去年照料陈奶奶期间,她发现老人因脚拇指外翻频繁磨破皮肤,便亲手裁剪布料、反复调试,最终缝制出贴合足型的减压护理鞋。赵琼琼向记者介绍,由于老人脚背比较高,这样缝制可以让足部减压。
“将老人视作家人后,看到他们生活受困,就会迫切想解决问题。”作为上海工匠、福利院生活区副主任的赵琼琼如此诠释初心。她深耕养老护理一线十余年,从日常观察中捕捉需求,创新研发多项实用适老器具。针对老人沐浴后易受凉问题,她设计的全身包裹式保暖浴衣实现“浴室到房间的无缝衔接”:“潮湿闷热环境里快速转移时,从头到脚的严密防护能有效避免着凉风险。”
这位90后全国民政系统劳模范以匠心温暖银发群体,更注重技艺传承。见习班长冯天麒坦言:“赵老师教会我们通过神态洞察老人深层需求,解决老人迫切需求。”副院长周丽评价其创新成果:“虽非高科技产品,却是直击养老实际难题的暖心发明。”
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赵琼琼为代表的年轻匠人正为养老行业注入活力。她向行业发出呼吁:“坚守养老事业需要爱的支撑,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一线,让专业照护的星火持续燎原。”
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守正创新、追求卓越,是很多劳模与工匠们在日常工作中的坚守。不断破解行业痛点,迎风追赶时代步伐,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创造着新的奇迹。
编辑: | 张予洋 |
责编: | 师玉诚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