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主持人何婕、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以及塞尔维亚前外长、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武克·耶雷米奇先生,一同围绕欧盟困境与未来展开深度对话。
节目现场,观众的提问直击核心:欧盟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领域影响力持续下滑,欧盟各国的精英阶层,包括他们的普通民众,是否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地位的变迁?
针对观众的提问,张维为教授结合亲身经历首先回应。他表示,此次在法国与当地精英接触后发现,多数人尚未真正醒悟,仍不能实事求是看待当下局势。例如谈及“阿拉伯之春”引发的难民问题,部分精英不愿承认北非动荡是难民潮的主因,反而抱有“未来或再成阿拉伯之春”的不切实际期待;面对特朗普政府对欧洲的强硬态度,他们也多将其视为“过渡时期”,缺乏对危机的紧迫感。
武克·耶雷米奇先生认同这一观察,同时他补充道,2024年或成欧盟认知转变的关键年。特朗普第二次当选总统后,以强硬方式与欧洲打交道,这一压力让欧盟开始收敛傲慢,更多人意识到世界局势已发生飞速变化,不能再固守过去的认知。不过他也强调,“清醒认识”与“主动行动”之间仍有差距,欧洲要坦然提出“与中国合作”,还需突破多重阻碍。
武克·耶雷米奇先生进一步指出,欧盟若不与中国开展经贸、科技合作,部分核心发展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可持续发展领域,欧洲曾为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等绿色转型制定激进计划与时间线,但美国在特朗普执政后彻底改变能源政策,对欧洲的支持全面缺位,欧盟就此失去重要合作伙伴。
而当前全球市场中,性价比远超同类产品的绿色转型技术恰恰来自中国。他强调,这一现实已被欧洲逐渐认知,要坚持自身的绿色发展计划,与中国合作是难以替代的选择。
尽管合作需求迫切,但武克·耶雷米奇先生表示,推进中欧合作仍面临两大核心阻碍。一是与美国相关的政治因素,欧洲在外交、安全领域对美国的依赖,让其在对华合作上存在顾虑;二是欧洲内部的政治考量,尤其是汽车等传统产业工人的出路问题。对此,武克·耶雷米奇先生强调,不能简单解雇工人,也不可能关闭法、意、德等国的工厂转而全面进口中国商品,这需要中欧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主持人何婕对此也补充道,欧盟成员国众多,协调统一立场本就难度极大,再加上域外势力的指挥与部分国家的个人利益考量,让欧盟明晰自身立场、坚定对华合作变得更难,这条合作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面对这些难点,武克·耶雷米奇先生并未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只要中欧双方拿出诚意,围绕未来经贸合作的重构展开深入磋商,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工人出路、平衡产业利益的方案。
| 编辑: | 周雯飞 |
| 责编: | 张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