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唐山市古冶区的开滦铁拓重机公司内有不少砖墙古旧斑驳,仔细看会发现一排排红色的砖块上不规则地刻着“沪红”两字。唐山的建筑上为什么会有“沪”字?“沪红”二字的字面意思即来自上海的红砖,但回望历史,这排排红砖还记载了唐山大地震后上海援建唐山的一段沉甸甸的过往。
厂房外的砖墙上沪红二字记录了上海援建队伍的足迹
经历唐山大地震后的重建,开滦铁拓重机公司(原开滦机电总厂,简称开滦机厂)依然在开滦煤矿业中承担着重要的机修工作。“地震发生后不久,由1000多人组成的上海援建队就进驻开滦机厂,在当年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一年不到就完成了重建。” 公司现党委副书记贾沛然回忆,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上海承担着开滦机厂的9个主要车间、办公楼以及职工大食堂的重建并建造起一万三千多平米的液压设备厂。灾后重建工作使得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工厂和停滞的生产恢复工作。公司内的档案如今还留存着当时来援建的包括上海建工在内的28家上海单位的名单。在老矿人眼里,上海援建队都是重建家园的亲人,多少年也忘不得。
开滦档案内记录的上海援建队的名单
40年过去了,这些老厂房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红砖墙和铁窗在风雨中依旧坚挺。公司进门后的一溜车间一字排开,每个车间外墙上白漆刷出的大支柱连带着三角的房顶都是没什么改变。“车间基本上每五米就有一根大支柱,建筑工程质量相当好,在咱们看来,几十年后的今天都没必要换。”贾沛然介绍,当时上海援建的这些建筑质量过硬,其抗震级数能达到8级。因此尽管40年来办公环境没什么改变,职工们依然干得安心。
车间外的支柱清晰可见
老建筑里有老故事,老故事里有老感情。保留老建筑的风貌不仅仅是因为建筑质量一流也是有忆苦思甜的成分。“当年上海援建队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搞夜战,只穿了两件单衣还浑身是汗,外面都结了冰。”根据公司现宣传部部长赵建生的描述,上海援建队伍来到唐山后生活条件很艰苦,不仅吃不惯穿不暖,排险甚至还要用手挖。这些描述恰恰符合参与了震后排险和重建工作上海一建唐山抢险队的许建强回忆:进入11月后,天气渐冷,地上的冻土就得先烧柴火,烧融一批挖掉一批。那时候都是用汽车搬运柴火,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柴火集中起来烧,把冻土融化掉后就一点点挖下去。
上海援建单位的老照片
上海援建队在开滦机械厂的重建期间曾有一人牺牲,这位牺牲工人的事迹也一直烙在老矿人和老援建工人们的心里。当年抢险队的一员严时汾在口述中回忆这位兄弟时不免哽咽。据他回忆,出事的小青年名叫朱国富,牺牲时年仅十八九岁。当时朱国富等四人在拆金工车间的过程中,由于屋面板断裂,三个正在挂钩拆墙面的队员跟着屋面板一起掉落。“他摔下来的时候,下面正是一个钳工平台,人掉下去就没有声息了。他牺牲后,工地上为他做了个木盒子,当晚把他的遗体运回了上海。这件事情,特别是对我来说,确实是刻骨铭心的。”
震中坍塌的机厂厂房
震后重建的开滦机厂老照片
灾后的重建工作是艰辛的,但在大灾面前人人自强,同心协力试图抚平唐山的伤痕。贾沛然不无动容的表示对上海援建队伍的感激,正是因为有了援建队伍的支援,才有了今天的开滦铁拓重机公司,才有了成长为世界五百强的开滦集团,才有了新老矿人同一屋檐下奋斗的美景。“灾难无情人有情,上海援建精神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震后人们恢复信心,重提生产的勇气很有帮助。”贾沛然说。
办公室的老式铁窗颇有老上海风味
夕阳西下映衬着红砖墙上的“沪红”二字,老厂房的外面,一位矿人洗了把澡,推出一把“永久牌”自行车,迎着落日微风,骑往家的方向。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